木心《文学回忆录》阅读日记

最近,与一群热爱读书的朋友一起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感觉甚好。随感随记,每日读后感,记录如下:

2017/9/15

今天读了第一讲和第二讲,在木心讲授下重温了一遍希腊神话。这本书两年前即看过,当时只觉惊艳,其他文学史总是起个头就不愿再读下去,唯有这套书,不嫌其厚,且愿一读再读。然而第一次读,因对希腊神话了解太少,前面几章感受不深。如今读了一周希腊神话再来读这几章,才觉出字字珠玑的好来。

希腊神话中诸神,仿佛木心的左邻右舍,一串名字数下来,个个的特点、经历,他了如指掌。虽有些细节或因版本不同,稍有出入,却掩不了他洋洋洒洒说出希腊神话中的美。木心是位艺术家,无论写作还是绘画,美是他的终极追求。这一点,从他文字同处处透露的美感便可显现出来。

“那耳喀索斯,猎人,非神,美少年。有仙女名厄科,啰嗦女神,迷那耳喀索斯,话更多。那耳喀索斯初与之聊,后不耐,逃,逃姿美,厄科更迷,追。”这段描写,多么简洁多么美,一字两字便是一句,却能让人一读就明白其意。

“我觉得艺术、哲学、宗教,都是人类的自恋,都在适当保持距离时,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善的可能。”如那耳喀索斯对水中影,一摸,一亲便消失,不抚,不拥,不吻,只默默凝视,反能永存。又如指间沙,握得紧了,尽流失,轻轻捧着,反能留下来。世间之事,之物,之情,莫不如此。

2017/9/16

今天看了第三讲和第四讲,这个速度看书真的有点慢,但这本书,我愿意这样慢慢看。今天与书友聊到木心,我说我当他是美学家,他自己也承认了——“我是个宿命的唯美主义”。读木心的作品,时常被他文字间的美给击中。读完今天的内容,想去看看他所推崇的世界四大诗人的作品: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悲喜剧,歌德的《浮士德》,这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

2017/9/17

今天读了第五讲至第八讲,木心讲圣经。木心的感动传达给我,他对耶稣有深爱。他说,他从小着迷的事,便是艺术和宗教,而他并不是任何一派的信徒,艺术陪伴了他一生,宗教在他心中不是形式,是信念。或许可以说,艺术,就是他心中的宗教,他的追求,他的信念。

“知是哲学,爱是艺术,艺术可以拯救人类。”我对圣经几乎无了解,虽断断续续看了些旧约中的故事和新约中的福音,但这样的看我觉得不能称之为了解。那不是一种主动的接近,如木心所说,耶稣传道,听众点头,点完头顽石还是顽石,听众或许感动,却未必懂他说的话。现在,我有主动去接近,了解他的心,若能再次翻开圣经,意义于我会有不同。

耶稣为他的真理准备好牺牲,木心为他的艺术做了同样牺牲。“人与信仰的关系,高于人与人的关系,高于人伦关系。”所以,他与一切保持距离,婚姻、政治,甚至家庭生活,他均不参与,唯与艺术亲近。

“我的大半生,阅人多矣,阅艺术家多矣。确切说,想成为艺术家者多矣,此后生如行于海,磨难如风浪,但太多人行于海,怕沉没,害怕了,有人沉没,有人时浮时沉。”

一路多小信的人。

那么,木心信的是什么?相信艺术能渡他到彼岸,所以不离不弃,不辞辛劳,不畏孤苦,数十年如一日地走在只有他一个人的路上,进了窄门。

“信心到底哪里来?信心就是忠诚。立志,容易。忠诚其志,太难。许多人立志,随立随毁,不如不立。艺术,爱情,政治,商业,都要忠诚。求道,坚定忠诚无疑,虽蹈海,也走下去。”

下了海,要走下去;虽蹈海,也走下去。

2017/9/18

今天所听四讲,最深得我心。九至十二,讲东方宗教,中国诗经和楚辞,这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我们从小学诗,开蒙便是唐诗宋词,因它们浅显易懂。读到初中,诗词原文,辅以生辟字注释,吟诵几遍,意思便能读得出来。若想对诗词理解得更深些,弄清那些美丽文字的来龙去脉,便不可不读诗经楚辞。诗经楚辞对中国古诗的意义,如同希腊神话对西方戏剧和小说的意义,那是一个宝库,是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们的影响何止诗词,言情教母琼瑶很多小说便直接从诗经中来,连她的名字“琼瑶”也出自诗经。前两年非常火的一位画家,以女儿为模特画出一系列唯美的“山鬼”油画,此人必是屈原的骨灰粉。诗经和楚辞的影响至今未衰,也不会衰,现代人太复杂,再也作不出如此美的诗来。

去年有一段时间,每日早起诵读诗经和楚辞,前后大概个把月。没记住多少,最大收获是那段时间每天觉得快乐、开心。甚觉时光浪漫,平日种琐碎无聊焦虑之感减轻不少。可惜这好习惯没能坚持下去,大概某天被什么事打断了就这么中断。人类的惰性最难战胜,所以木心在书中一遍遍地提醒我们,怀抱信心,拉硬弓,一辈子拉硬弓。

“你只有找到精华中的精华,那整个精华就是你的。如果辨不出精华中之精华,那整个精华你都不懂。”《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张硬弓。

迅速找出这两本书,明天始,再次诵读,以《少司命》和《山鬼》开始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木心《文学回忆录》阅读日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