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全书后,对书名起了疑问。“乌合之众”这个明显带着贬义的词汇,让我一度以为这是本揭露大众缺陷的书。这一点在书中确实有不少批露,然而它并不是一本证明某一现象是好还是坏的书,勒庞只是就自己的观察把他感受到的群体心理现象写下来,或许也借助了前人的思想。这本书的法文书名直译过来是——大众心理研究,这更像一本心理学书籍的书名,在中文译本中原书名退居二线做了副标题,书名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哗众取宠的成语:乌合之众!大众就是乌合之众吗?有时能划等号,有时不能。
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至今已有122年了,这122年间,“群体”,“大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日的群体恐怕已不同于勒庞在法国大革命后看到的群体,但是总有些本质的东西保留下来了。在勒庞的时代,群体是宏大的。那时候所有摆得上台面的事儿几乎都是大事件,人们不会因生活琐事组合成一个“群体”。随着精细的分工,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小,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令人意想不到。比如在我们的微信群中,有多少不同的群体?爱狗的成为狗友,爱猫的成为猫友,爱书的成为书友。几盆多肉植物就可以把一众肉肉爱好者集合起来。
这样的群体,你说,算是乌合之众吗?
算吗?
不算吗?
算吗?
不算吗?
……
我认为是不算的,他们当然是群体或大众中的一员(说小众似乎更合适?),他们与书中所说“群体”的区别在于:他们是有意识进入这个群体的,而书中大众几乎都是无意识地随大流地进入一个群体,甚至连群体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就像曾在全世界蔓延的共产主义,真正深入了解过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并不多,可“共产主义”小组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正印证了勒庞所说的:群体不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这个上帝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也可以是大家共同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能把一群人凝聚起来的纽带,在群体中,就是上帝,是领袖。
作为领袖,拿破仑是杰出的。书中大量列举他的事例来证明群体是如何受到领袖力量的引响。脱离了群体的个人,可能是极有智慧的,但一旦进入群体,个人的智慧力量就被削弱了,因对群体来说,一致性才是最重要的。勒庞说:群体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质,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为何不能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我觉得,这一事实也解释了群体为何必须要有一个领袖。
一个再小的群体,再有智慧的群体,也会推选出一个“长”字辈的人物。而群体中人最擅长的就是模仿,领袖披荆斩棘,后面的人跟着就行。当群体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之后,领袖一旦疯狂,带着大众犯下滔天罪行是轻而易举的事。希特勒的士兵们相信他们是为正义而战的;日本侵华,以“圣战”为口号,上至军官下至士兵必定有很多人相信官方那套说辞,否则很难想象,一个正常的有良知的人会成为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这样的疯狂今天仍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曾红极一时的成功学,以骗为业的非法传销,你说他们是乌合之众吗?也许是,可他们同样有力量。勒庞说,在理智与感情的斗争中,理智就没赢过。领袖说服群众的方式:断言、重复和传染,运用得当的话,从来就是所向披靡的。
“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这是我在书中引用的唯一的一段话。之所以引用至此,希望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掉进断言的坑。网络时代,这样的坑实在太多了。比如: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全世界人,数非洲人最瘦了,他们拥有一切?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线在哪?哪是跑道?怎样算赢,怎样算输?
还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来,你若想到了请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