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母亲河——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们是离不开这条河流的,我们一直以它为中心,在它众多的支流旁生活。如果说这条河流是掌心的话,那么它的支流就是展开的五指,它们伸向不同的方向,像一道又一道的闪电,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额尔古纳河。上网查了一下,额尔古纳河位于蒙古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它本是中国内陆河,康熙年间,康熙因与蒙古葛尔丹争夺蒙古地区控制权,无瑕亦无力对抗俄军入侵,于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自此后,这条河就成为中俄界河。

 

它是蒙古人的母亲河。额尔古纳河右岸,曾是成吉思汗的故乡,他的铁骑由此出发,震惊世界。这里流淌过无数蒙古人的荣光。

 

本书以一个老妇人的回忆开始。

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

简短地叙述现状后,时间呈跳跃性地倒流: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

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我出生在冬天。……

 

一种异族的情调深深吸引了我,仿佛回到了当年阅读《尘埃落定》时的感觉。他们的住房,食物,心中敬畏的神明,表达感情的方式,一切的一切都显得美丽而神秘。我对少数民族始终有好感,觉得在历史的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他们代代相传所保留下来的,定是如瑰宝般珍贵的东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运气好的时候在书中,同样能走很远的路。唐诺把阅读比作旅行,我喜欢这比喻,也觉得贴切。可不就是一种旅行吗,一天走得远了,同样觉得累。

 

在漫长的回忆中,女主角把我带到大兴安岭的森林里。在他们居住的“希楞柱”中,我与他们一起夜里透过希楞柱顶端的圆孔看星星,看月亮。他们养的驯鹿似是大自然中的精灵,餐风饮露,像一种神兽。

想起前段时间陪孩子看过的动画片《熊出没之奇幻空间》,片中的鹿族人就像以鄂温克人为原型创造出来的。

 

就像木心的从前慢中吟咏的那样,从前日色变得慢。鄂温克人生活在森林深处,他们靠太阳和月亮的升降来掌握时间,靠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的感知来判断气候。他们在高高的树上建立储存食物的仓库。他们的萨满教神秘莫测,而每位萨满都是博爱的有无私献身精神的人。

 

然而古老的习俗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了。书中前半部分那么令人神往的山中游猎生活,在打仗,土地改革,集体下山,一波波冲击下渐渐式微,到最后,只剩下“我”和一个不太会思考只会干活的孙子留守山中,独守一整片森林。

 

本书是迟子建2005年写作的长篇,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她把古老的鄂温克
族近百年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生活离我们很遥远,却离日月山川无比接近。
这本书不仅有绝美的景观描写,语言风格与内容也极相衬——全书的语言就像是
林中生长出的树木一样,很自然,很美。

一本好书,希望更多人来读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蒙古人的母亲河——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