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用途
开元初年,山东发生了很严重的蝗灾。宰相姚崇请求派人到各处把蝗虫抓捕后埋掉。唐玄宗说:“蝗虫,这是天灾啊,是由于官员的不道德造成的。你请求抓捕蝗虫,莫非想违背天意伤害道义吗?”姚崇说:“我在《诗经》的《大田》这首诗中看到‘秉畀炎火’这样的诗句,说的就是消灭蝗灾的方法。古人已经这么干了,陛下您完全可以效仿啊。古代的人这么做,是为了让农民安定,陛下您这么做,是为了除害。我觉得安定民心不算伤害道义,农民安定了,财物就丰富了,除去害虫,百姓就会安乐。振兴农业除去灾害,这是国家大事,陛下您应该好好考虑一下。”玄宗高兴地说:“学习古人可以救助当代,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于是才开始消灭蝗虫。当时朝廷内外都认为不能这样做,玄宗就对大臣们说:“我和宰相已经讨论过了,就这么定了,谁敢再议论抓捕蝗虫的事情就判他死罪。”这一年负责的官员计算了一下,抓捕的蝗虫有一百多万石,最终没有发生饥荒。
(《开天传信记》)
“秉畀炎火”四字出自《诗经·大田》,原诗说:“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说的是庄稼成长时期,农民们用心除掉害虫,不让它们祸害,并且祈祷神灵赐福,将害虫们付之一炬。这显然属于最原始却也最有效的灭虫方法之一。但到了后世,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在帝王和众多大臣的眼里,发生蝗灾,那就是上天对统治者产生了不满,治理的重心,就应该放在皇帝的自省和官员的整肃上。唐玄宗和其他大臣大都是这么想的。是姚崇一番话让玄宗下定了决心,并且说服了其他大臣。这种作法有值得我们深味的地方:中国文化中有特别重视传统的一面,倘若拿古代人的所作所为来说事,说服力就比较强。《诗》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里面记载了许多当时的社会真实情况,被汉儒列入“经”之后,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姚崇一句引用,比许多说辞都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