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日常。这本书很平静,有一种静水深流的美。看着看着,有时会想:学识如此,文笔如此,为何不多写一点呢?钱钟书,杨绛,都是低产的作家。感觉用作家形容他们不太恰当,写作对于他们是偶尔为之的事,他们真正的身份是学者,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都是学术研究的产物。他们没有那么多要表达的,不似今日人们搜肠刮肚地寻章觅句。厚积薄发,一家三口几十年相依相伴浓缩在一本小书里,使得薄书有了厚重的味道。
生活并没有文字这般平静。一家三口在东方、西方,革命,战争,政治运动中辗转流离多年。搬家是常有的事,贫困和疾病也时常来袭。但无论身在何方,寄居何处,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选定的路。远离官场,远离名气的影响,远离政治的漩涡,可终究还是逃不脱文革中被批斗的命运。他们一家都是含蓄理智性格坚强的人。大风大浪在杨绛笔下轻描淡写,人生磨难都是不值一提的事,他们没时间耗费在愤恨上。就连死亡,亲人离世,她的悲伤也是极克制的。多的是平静地送他们走,然后怀念三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我们仨”中,钟书睿智顽皮却又笨手笨脚,思考能力一流,动手能力没有。杨绛原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名门闺秀,嫁给钟书后甘当灶下婢,忙里偷闲读书,并未放弃自己的人生。阿圆——钱瑗,他们二人爱女兼杰作,天资聪颖却体弱多病。钟书父亲盛赞钱瑗:“钱家读书种子也!”阿圆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在边读书边养身的状态,常常上半年学休学半年,饶是如此,她靠着自学和父母的指点,依旧成绩优秀。由此可见,教育最关键处在父母。
我们仨,最先走的却是女儿钱瑗。此时钟书已病,杨绛一面要照顾病重的夫君,一面要打起精神来不让失去爱女的悲伤击倒自己。她曾说:唯愿比钟书多活一年。她怕她走在钟书前头,先走的那个总是享福些的,她愿把这福气让给钟书,悲伤心痛自己来尝。我们仨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她一个又出乎她意料地度过了许多年时光。她并不荒废,该看的看,该写的写,该回忆的回忆。
全书没有一个生僻的字,没有一句故作高深的话。流水般的日常回忆,却让我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坚定和生命的尊严。《管锥编》写于文革期间,钟书为此书命运考虑,弃白话而用艰深的文言来写,如此它才能幸存至今。杨绛说:“钟书如此写只是想取得话语权,他不需要卖弄学问。”而对文革时的际遇,他们一笑置之,仿佛大人不把小孩的调皮捣蛋放在心上。他们心中似乎从无不平事,无论遇到什么,全无悷气。内心如此从容淡定的背后是强大的文化支撑——人生短暂,做点想做的事尚嫌时间不够,钻研一门学问尚且难以精通,哪来闲功夫搭理各种关系及矛盾呢?所以对于人生风雨,他们全然受之,甚至把它当生活调料调笑一翻;对他人过错,他们尽力宽容。他们注意力不在此时此刻,乃在人生和书本的智慧之中。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和钱钟书志同道合,情投意合,遂有了一个美好的家。之后又有了爱女钱瑗,家就越发圆满了。一家人共度几十年,相亲相爱一场,便是难得的缘分。刘墉说:离合悲欢总有因。如今,杨绛也离去,他们仨该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了吧!我与她在书中相遇,何尝不是一份缘,但愿我能学得些她的沉静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