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向往新疆,你一定要看看李娟;就像如果你喜欢西藏,阿来也是个不错的瞭望台。如果你碰巧既喜欢新疆又爱看散文,那李娟就是不容错过的了。
几年前,在图书馆,无意间碰到一本书《阿勒泰的角落》,从此记住了李娟。首先是被书中带有异族情调的哈萨克游牧生活所吸引。跟天大地大的牧民一比,我们就像是困在水泥盒子中的可怜虫。他们的生活艰难,朴实,同时也自由,奔放。
从《阿勒泰的角落》到《我的阿勒泰》再到《冬牧场》,看过的三本书中,没有一篇散文令我失望,没有一篇我不喜欢。她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却剔除了琐碎,仿佛是提纯了的日常。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有一颗异常敏感的像探测器一样准备随时接收美好感受的心。
贫穷却不卑微,处于艰难却时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种感受在很多篇幅中都有。她写外婆,写老外婆(外婆的母亲),写小学坡,写妈妈的小店,写辗转迁徙的牧民,写牧民们浩浩荡荡移民去哈萨克斯坦的故事,写得亲切动人。除那些小片段的精彩好看有乐趣外,她文字的贴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怎么来形容李娟的文字呢?我能找得到的最符合我感受的就是“自然”二字。她写得特别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就像森林里自然生长的树木一样。事情是什么样子,她就把它写成什么样子。她笔下的风景人情让我们觉得逼真,仿佛画面就在眼前。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现代生活已经变成了一种充满修饰的生活。我们说的话,吃的食物,住所衣服,都是经过重重修饰后的产物。慢慢的,我们的思想和语言也变得七弯八扭,自己弄不明白,他人看得就更不分明了。
这个集子,是李娟散文精选集,时间跨度很大。第一篇文章“蝴蝶路”写于2001年,最后一篇“我的游荡”写于2012年。在十一年连续不断的写作中,我们看得到她文字成长的路径。李娟还是那个李娟,那个自然自由率性洒脱的李娟,但是力度更厚了,修饰更少了。多年前她在文章中喜欢向自己提问,多年后她已开启自问自答模式,她的思考,她的感悟,都藏在字里行间。
旷野的精灵,明亮的寂寞,愿人间多些这样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