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膀子的拉里——读毛姆《刀锋》

发现用几句话,特别是不用书中话用自己的话做个总结,不是件容易的事。书中主人公拉里,因战争中的经历引发对人生及世间善恶的思考,丢下未婚妻,丢掉工作机会,阅读,思考,漫游。从美国到巴黎,从巴黎到世界,最后到达印度。对人生大彻大悟后重返美国,做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隐于市井之中。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比起约瑟夫的“晃来晃去”,拉里的“晃膀子”更进了一步。约瑟夫寻找的是自我,自己的存在感,前方尚有一条当兵的路等着他。拉里寻找的是活着的意义,前方既无工作也无事务,完全是一片虚空。人家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说:晃膀子。

他不是无所事事地到处晃荡,没那么简单。

“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的看法,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

“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拉里可以每天八小时十小时地钻井文学,哲学和心理学著作里。(相比之下,我们的阅读少得多么可怜!)

为了最大限度的晃膀子,他放弃了如果从事金融、律师或医生能够获得的优越生活。靠每年三千块的经济来源,把物质需求压到最低,让大把大把的时间为他获取知识,思考人生意义而服务。当他心爱的未婚妻伊沙贝儿无法与他过这种清贫的生活时,他连爱情也放弃了。看似什么都没做的拉里,在“人生”这条路上行走的路程比许多忙碌的人远得多。

拉里原型:已故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毛姆一生爱漫游,他笔下人物也如此。拉里不辞辛苦地满世界游荡,个中滋味,冷暖自知。据译者说拉里原型是剑桥大学已故哲学教授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是罗素的得意门生,曾为寻找人生意义上下求索,甚至去偏僻山区做过教师。维特根斯坦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拥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真是令人羡慕。生命终结之时没有一丝遗憾,全然满足。拉里老时也会这样吧。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都应该过一段拉里这样的日子。用力地晃一晃膀子。想一想: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晃膀子的拉里——读毛姆《刀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