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唠唠嗑

好久都不曾开过电脑了。这和家里的网有关系。当然这也是给自己的懒惰找个合理的理由。

其实,很多时候,我就发现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毛病,我们的认知制约着我们的行动。比如周末的早晨起床,我们没有任何外在约束,只是凭借内心认知,或认为没啥事,睡个自然醒;或认为睡懒觉还不如早起运动。就是这个认知的不同,或懒觉,或早起。当然,还有人可能有以下的辩驳:若是身体太累,即使认知告诉早起锻炼比睡懒觉好,可是太累,就是起不来。又怎么解释?那么,假设很累的身体,而周末又加班呢?能否起来呢?

之所以无趣地谈认知,我只是想说懒惰和懒惰本身没关系,比如我们总是说自己或某某比较懒,其实不是的。是认知出了问题。比如我这段时间没写一篇文章,不是我懒,我每天六点起床,深夜十二点才睡,怎么算是懒惰呢?只是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写作似乎并不是很必要而已。不写作,饿不死,至少我还有一份一月4000块钱的工资做生活保障,我也没有那么多的物质欲望,不追求奢侈的生活,而这写作,带来的微薄收入,连电话充电费都不够。而写作,对手腕,颈椎,腰椎,眼睛都是很有很大的伤害,认知告诉我,没必要拿这些文字来伤害身体。再说,生活中还有更有意思的事,值得去追寻,何必把时间花在这些文字上呢?

当我的认知如此是,我就没有了心思去写东西。而今晚为什么又要写呢?也是认知告诉我,我得写点什么了,即使如这般无话找话。好不容易坚持的东西,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久不写东西,内心还是戚戚焉若有所失。认知告诉我,该写几句了。即使很累很瞌睡,但我还是打开了电脑,就这样和自己和大伙唠唠嗑。

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我一直都觉得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性只是容易堕落罢了。这种堕落,用王尔德的话说: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拒绝。即我们控制不了欲望。

王阳明说:人人都能成圣贤。可是纵观古今中外,真正成为圣贤的又有几人?这并不是王阳明说的有问题,而是普通的我们很难“克己”,我们无法正心诚意,我们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欲。我们的心本如天上之太阳一般光明,可总会被各种私欲杂念如浮云般遮蔽我们内心的光明。我们无法将这些浮云祛除,故而我们只能普通,不能成圣。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不就是认知吗?只要我们认知到“仁”,我们就去践行,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仁”不就到了吗?其实孔圣人他并不是有多高大上,相反,他和我们一样,我们都有仁爱之心的,只是夫子没有私欲,且能做到知行合一。也许这就是我们做不到的。正如其弟子公西华所说的“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我们内心都知道孝顺父母是善事,也知道孝顺就是听话,不给父母气受等等,可是我们却做不到;我们也知道助人为乐是善事,可是我们也很难做到;我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可是依旧不爱读书;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强大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可是我们却努力不够,等等。这也和开始所说的认知有关,我们认知到这些问题了,但为什么做不到呢,相反,还总是做一些我们内心很明了的错事呢?这就是私欲太重,而这种私欲就容易将我们带入堕落的状态。

我们的焦虑,抑郁,往往就和内心的认知与行为的堕落有关。我们总是预期很高,认知了某问题,但行为却总是跟不上,最后的结果也不能如己所愿,久而久之,就会烦乱,会焦虑,然后开始堕落,最后终至抑郁。

如何才能避免呢?其实《大学》早就告诉我们了:格物致知。

即端正自己做事的意念,然后实现良知。正是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在指引我们做一切事。

近来一边喝酒,一边喝速效救心丸。良知告诉我喝酒对身体不好,喝药也是不起作用的。这其实就是意念出了问题,我需要做的事是按照良知的指引,不再喝酒,或者少量。这就达成了知行合一。而不喝酒,这就又是一个“克己”的过程,即修身的过程。

行笔至此,就不得不叹圣人的伟大了,他们不仅仅是语言的巨人,更是行动的超人。而他们的所做,皆始于良知。

《大学》里的“明明德”,我想,正是要通过做事来光明我们的良知吧;《老子》说“用其光,复归其明”,我想就是用我们的良知来指引我们正确的做事,不就又是光明良知吗?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啊。我不仅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抿了一口酒。

歪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就这么唠唠嗑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