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教育之道(二)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若要能够长治久安,就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建立政权,领导全国人民,什么最重要?教育。

《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在《孟子》中:孟子见梁惠王,就劝导梁惠王把利放下,用仁义之道去治理国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讲仁义,讲伦理道德,那国家就会大治。相反,如果一个国家人人都讲利,那这个国家就真得很危险了。

我国古代是很重视教育的。尤其是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如果人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人跟禽兽有什么差别?恐怕比禽兽更恶更厉害。人没有人伦道德,只讲科学技术,恐怕能毁灭世界。

在《尚书》中可以读到这样一个内容:尧帝是第一个设立官员来推动教育的,他命契这个人为司徒,司徒这个官职就是管教育的。当时教什么呢?就是教我们十二桩事,即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孝悌忠信”,就是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对尊长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

“礼义廉耻”,指待人接物要懂得礼貌,礼非常重要,不能小看,要是轻视了礼,社会就会动乱,家庭就会不和。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子、夫妇、兄弟人人都守住礼,一家和睦;在社会上,人人懂礼,社会祥和,社会稳定和谐。义是道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义。廉是廉洁,不取分外之财,不占便宜,这都是廉洁。

“仁爱和平”,仁,就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就是“仁者爱人”,爱人就不会害人。最后是和平,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做到这十二个字,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人这一生定是幸福美满的。

这十二个字是性德,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从《弟子规》中所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中,又足可体现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爱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教学也是爱的教学。从这个爱就延伸出来五伦,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个五伦社会里,人与人往来必须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这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达到这个标准,不能违背。古圣先王,就是用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我国几千年来爱的教育,不是教人升官发财的,而是教人做圣人、做贤人、做君子的圣贤教育。古人云:读书志在圣贤。不在功名,不在富贵。功名富贵都是附带的。

正是这种圣贤教育,才要求天天去做,不能间断,要践行“仁义礼智信”。从这个伦常大道又延伸出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管仲说,一个国家想要富强、安定、繁荣、壮大、必须要守住这四德。对于普通国民而言,必须讲八德,即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而在今天,我们很多时候把古人的智慧当做糟粕去对等,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多的都是功利化教育,很少给孩子灌输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关心孩子的“根”,而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练就各种本事,成绩好则一好百好的观念更是充盈着整个社会。当下各种的怪异之事,可谓此起彼伏。父不亲,子不孝,家庭关系不和,学校师生矛盾不断,如此,这个社会怎能和谐?

国家富强了,我们的社会却因为根基出问题而不和谐,请问这种富强的意义又在哪里?这种富强又能持续多久呢?

左丘明说:人弃常则妖兴。

今天的我们,一定要重拾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教育智慧,为孩子计,为家庭计,为国家计,为民族计!

歪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古人的教育之道(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