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读书的目的不同
当下我们的孩子太忙,我们的家长太焦虑,我们的老师太难当。
我发这句感慨的原因很简单,我有两个孩子,我是两个孩子的家长,我还是一个班的班主任三个班的语文老师。
翻开古代典籍,走进古人的教学现场,竟然发现古人是在做教育,而今天的我们,学校虽然很多,各式各样,可是我们现在却缺乏真正的教育。
古时候的教育,是教怎么做人,怎样做个好人,这是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的目的,很清楚,《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再说简单点,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回归到本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教的是技术、技能,以便我们在这个社会中谋生。
问问自己为什么读书?又有几个人会回答出我想做圣人,我想做贤人呢?
可见,古今读书的目的不同。
二、慈母严父
人,特别是在童年时期,要严加管教,教子要严。
《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可见,这严加管教的责任是由父亲承担的。父亲,叫严父。父亲立法,母亲执行。法要严厉,执行要慈悲,要网开一面,所以叫慈母。
恩威并重,孩子才能教得出来,一味慈悲教不出来,一味严肃也教不出来。
古人所谓“少成若天性”,就是在童年时期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天性一般,不会变。
三、教学的宗旨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老师想教育学生,有时候就得批评,甚至会让学生挨几下板子,可是家长不干,就会闹学校;而学生又从小未养成“诚敬”的观念,在家是小皇帝,在校是土霸王,而我们的教育也就只剩下教学了,如此,导致的教育结果就是在家不孝父母,在学校不敬师长,对于工作不能尽忠职守。这是个大问题。
中国几千年来,古人教我们要求智慧,修养品德,修学智慧。读书是为这个。学校教学的宗旨,即读书志在圣贤。
四、“教之道,贵以专”
现在的孩子,学得太多。从小开始,就学歌舞琴棋、绘画书法、英语、心算珠算、到了小学,又开设各种科目,初高中,就达到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等。真是“广学多闻”,可是这些学得再多,学的是知识,很多学过的东西懂,没学过的就不懂,即使学过,不用,也慢慢就忘了,废了。中国传统的教学,一样东西真正懂了,不学的东西,一看、一听、一接触,就能懂,这是智慧。是每个人自性里头本来就有的,是自己把自性的智慧发掘出来了。讲究的是融会贯通。
那我们应该怎么教孩子?就是“教之道,贵以专”。中国古代教学,重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教学,不是讲学,是教学生学,把方法教给学生,告诉学生参考书籍,让他们自己去查,去学,去悟。上课的时候,应该是学生讲给老师听,四十五分钟,学生讲四十分钟,老师点评五分钟,这才叫教学。《学记》中记载的老师都很轻松,而学生很忙,很累。学生讲,老师总结,这种教法,,教学才能真正相长。教学相长,开智慧啊!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所学习的这些精神、观念落实到我们当前的生活上,活学活用,才真正得到利益。
五、精进学业
特别奇怪当下的教育现状。拿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从三岁开始学习英语、画画、数学、语文等科目,可是到高中毕业,竟发现很多学生没有一样学“精”的。大都是“半桶子水”,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什么都不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怎么学才能更好呢?
古人讲“精进”。“精”,就是春而不杂,那就是一门,才叫精。“进”是有进无退。这就叫精进。
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就是广学多闻,要样样都懂一点,结果学了十几二十年,什么都不通。真是可怜。看看我们小学生沉重的书包,和鼻梁上架着的眼睛,在想到高中毕业后,还什么都精不了的现状,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啊。
现在我们大胆的想象一个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花五年的时间,就学文言文,而且就学文言文里面的经典书目,把这些书让学生熟读,而且熟背。其实读书的作用是保持孩子们的清净心,不胡思乱想,只是读,这样可以保持孩子们的天真之法。至于最后背熟了那是副作用。当孩子讲一本书熟读几千遍后,再讲解时,很多东西孩子都自己悟出来了。当然悟有深浅,也有正邪,这个时候,教师适当点拨,并给学生立下相应的规矩。让学生在恭敬心、孝顺心里去学习。如此,小学毕业,就会用文言文写作了,并按照古人所说去行事。而不像现在,高三的毕业生,复习一年的文言文,竟然还连基本的断句都有问题。
六年级,七年级,学两年数学,八九年级学两年化学,高中专学一年左右的英语,高二学一年的物理,期间什么都不学,到了高三,我想是可以应付好高考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刚学一门课进入状态,然后另一节课又开始了,目不暇接,让人措手不及。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背书这种手段,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背书会毁灭孩子的创造力,岂不知背书是一种修定的手段,开智慧的纽扣。尤其是孩童时期,处于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专注地背书,不但可以在以后随时拿出来用,还能培养孩子的清净心。现在的孩子,因为手机、电脑、电视等等,让孩子变得心浮气躁,在教室坐不住,面对书本看不进去,心里老惦记着某个动画片,手机游戏。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每一学期开学时的各种学生写作业,家长闹心的奇闻。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的学习目的何在,教学目的何在,否则,我们将在“求道”的路上愈走愈远!
———————————————–
————————————————
这里有酒有茶,请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更多精彩等你关注与支持。我们可煮酒论英雄,亦可品茶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