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太21)
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都记载了耶稣咒诅无花果树的故事,但耶稣为什么要咒诅一个无辜的无花果树呢?
这首先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小故事。其实我们可以像小孩一样简单地理解这件事情,耶稣饿了,要充饥,结果书上没有果子,咒诅了无花果树就枯干了,然后就给门徒上了一课关于“信心”的课程。它起始于上帝像人一样地饿了,然后祂很自然地去找吃的。耶稣与门徒一行没有很丰富的食物储备,以至于耶稣要“不合时宜”地要从无花果树上找点果子来充饥。这个故事不会让我们觉得上帝和人是如此的接近和相像吗?
上帝的确是牺牲了一个无花果树来给门徒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信心”的课。作为全知的上帝,耶稣当然知道当时是什么季节,也知道那颗树上是否有果子。既然祂全都知道,为何还要这么做呢?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疑问所在,意思是既然祂都知道结果,所以就没有必要这么做了。其实我们仔细想下,就会发现“早知道结果,就不必做了”这个说法其实不一定是对的。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通过提问、反问、自问自答把学生带入到场景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老师当然知道他所问的每个问题的答案,但他还是不断的提问。耶稣当然可以召集门徒到身边开始讲课,但从福音书中似乎祂更愿意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抓住机会来教导门徒一些真理。这实在是一种更有智慧教学方法。
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考虑一种情形。作为上帝的耶稣在永恒中就知道祂自己将在世界上经历的每一个细节和结局,既然祂都知道了,因此就不必道成肉身来到世界上吗?当然不是。显然我们都承认“知道它会发生”跟“它发生了”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祂是饿了,祂找吃的,祂没找到,祂抓住机会教导门徒。这一切不都很自然吗?但愿我们也能够抓住这故事被圣灵放入圣经中的目的,也是耶稣以一颗无花果树为代价为要教导我们的重要的功课——“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重点所在了。我们本不难看出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信心”,只是由于我们强大的“分辨善恶”的本能,叫我们习惯对所有的事情,甚至上帝自己做事的方式用人的观念去做价值判断,而可能错失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