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
引子:上周参加了喜欢的书店一个周末活动——咖啡拉花体验。刚开始紧张了,怕做不出来好看的拉花,就默默看咖啡师演练了好几遍,自己还先用水诚诚恳恳的练了控制水流速度,结果还是因为控制不好容量,牛奶融合好了浓缩咖啡,却没有多少空间和时间去拉花了,一紧张就没来得及好好收尾,成了咖啡拉花史上的典型车祸现场。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好多时候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事。明明常常是准备比较好的,也是努力的样子,可到关键时候表面风平浪静,内心还是忧虑不得了,最后就凉凉了。
发现你眼中的自己
01
内在的忧虑,是的。表面的风平浪静也是真的,结果是不如自己所期盼的。因为一两次这样类似的事情出现,自己就会下意识暗示自己是不是又会在关键时候做不好。明明是可以的但因为自身的内心的易波动和自我贬低,将结果统一想成了最坏的结果。同时,很多年前就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VS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相差甚远。在读《生活十讲》的时候有想到说会把自己对立分开来看,不定时的会把内心的自己拿出来晾晾,当作好朋友认真的对待,但又有所要求,也像看另一个人一样更加客观的审视,这样的好与不好都能呈现在自己眼前,承认并接纳你看得见缺点,或许,因为你的表现成功掩盖了这些,周围的眼睛看不出来,但是是不是真的有比如自卑,傲娇,易躁易怒像孩子脾性等(仅仅是说我)等不易发现或者难以承认和接受的缺点,自个儿是能体会出来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仔细思考后再由脑子找到有效的方法,就再好不过了。
很多时候也怕,怕自己心理没法承认自己过多的缺点。因为我们还有一层层情绪的障碍。
下一个要解决的事
02
好的坏的都摆在眼前,有问题了就要解决,即使脑子里可能此时此刻是乱成一团毛线,但别着急着忧虑。通常看待别人的事情都是清醒的,遇到自己的就慌神了。我的理解是因为我们分析别人比较清晰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先看到,对比再思考。可是分析自己,我们在没全面客观地看明白的情况下对比再思考,自然就是不全面的。同时,情绪是自己产生的,自然就是要处理“我”与“我”的关系。之前也写过自己情绪暴走的日记,把自己当下那个时候的种种表现大概记录了下来,目的就是下次别让自己受情绪影响太大。看自己,可能是两个对立面的我:积极的我VS消极的我,我的思考VS我的身体,也可能是平时的我VS情绪控制下的我。接下来创造两个我的联系或者寻找连接点。(还没看完不好说,留着下次写,蚂蚁搬家,一点一点来)
体会:我大概明白为什么在大学时候看这本书没有看完的原因了。本着在阅读之初就是杂书阅读,喜欢作者跟人聊天的口吻,就好像面对面的连天一样叙述,所以就看过天崖论坛的草根出书,看过记者出书,看过教授讲书,名人自传,历史变节中的他人口述,听人道来,随手关书但也能意留心中。特点就是复杂变简化,通俗易懂,看似文字很简单短小,但整体看完便能意会其中的道理,也的确更看清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一本心理类的书,的确与自己之前的类型多少有些不同,讲述方法也更是大相径庭。一向不倾向故作深奥,拿虚比实,还是更倾向变繁为简,中心自然流露,用心的读者也就能够体会出来了。
多数时候不喜欢太刻意在意太细节的细节,就像心理分析,真正的答案在内部,然后引领或者帮助你的人必须要让你看见这个包含着内在答案的全部,只有你被引导注意到了问题,一步步被吸引,再去一层层拨开这个全部的外在,并且还得明白每一层剥开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剥开等。每一步都被可以计划好,你的行为就是对号入座。最后如果有幸的话,你才会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由内而外的瓦解开外部所有的阻碍和枷锁。
但是这太细节了,毕竟,很多时候生活是简单的。世界很大,我们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是很渺小。放下些偏执,少一点执念和轻狂,大自然生命中的平等和尊重本就是我们该有品质。
当然,可能年龄和阅历都还没有达到,自然就收获不到此书中里面的“黄金屋”。只是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吸收自己主动吸收的知识点。但殊途同归,解决事情的方法也不只是一种,把自己活成一股持续性向上的力量,总还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