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福莱特的世界三部曲,我读完了两部。《巨人的陨落》是2020年疫情刚爆发那时候读的,《世界的凛冬》是最近刚看完。前者讲的是一战时的故事,后者聚焦于二战,两书的人物主线有所关联,所以看的间隔时间比较长,我还是能比较快回想起之前的内容,并不觉得突兀。
两套书真的都超好看,作者将小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脉搏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我们很容易就进入作者营造的氛围中,让自己像一只扁舟在时代的洪流中上下起伏。如果非要做个比较,我还是更喜欢《世界的凛冬》,我觉得它的架构更为宏大,细节也更有“人味”。
《世界的凛冬》全书都笼罩在苦难之中,可几乎没人谈及痛苦。几乎所有人都在一次一次失去之后不断撤退,直到退无可退。
全书第一章节就为全书奠定了这种黑暗的基调。在纳粹控制德国之前,德国的科学文化艺术思想乃至政治都是崇尚自由的,甚至连同性恋都有容身之地。后来,希特勒来了,使用暴力等将“自由”驱逐出境,从此人们的生活只剩下秩序与盲从。
沃尔特的表弟罗伯特原是奥地利的贵族子弟,后来在一战中失去家园,于是和同性伴侣荣格在德国开了一家酒吧,定居于此。这家酒吧被一个名为马赫的纳粹看上,第一次收购被拒绝后他恼羞成怒,找了点法子把他们关进看守所,并让手下放出恶狗,将荣格活生生咬死。看着爱人血肉模糊倒在自己怀里,罗伯特崩溃地接受了马赫非常低的要价,将酒吧转让给他。写到这,作者就没有将笔墨停留于沃尔特一家的遭遇,而是转向英国。
说实话,不管是想象荣格被饿狗撕扯的画面,或是想到罗伯特不断求饶却没办法制止悲剧的绝望,还是感受到他的爱人死在怀里的痛楚,我其实都是非常难受的,心里像是被石头堵住了,想发泄却不知从何开始。我甚至也在谴责作者的冷血,为什么他可以用这么平实的语言描写出如此可怖的画面,而后又轻描淡写地转移到别人身上。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只是开始,书中所有人都有这样的遭遇。沃尔特为深入调查残疾儿童消失案,被纳粹折磨地半生不死,最后回家倒在妻子茉黛的怀里;一个神父为了拯救德国儿童,主动曝光此事,最后活生生被纳粹电死;劳埃德参加西班牙战役时英勇无畏的战友,好不容易逃脱敌军的袭击,却被苏联的指挥官视作“懦弱””违反军令“而击毙;美国参议员格斯的大儿子伍格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失去了未婚妻,而二儿子查克则在偷袭日军的战役中丧生……
悲剧一场接着一场,来不及悲伤,又立马卷入下一场,看到后面我自己都有些麻木了。这就是二战时的写照吧,但我想现实肯定比书中这些更为血腥残暴。
看完这本书,我真的压抑了很久。或许是因为心境的原因,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被乌云笼罩后的绝望。沃尔特的女儿卡拉勇敢潜入集中营,试图拯救一个医生的妻子,好不容易说服纳粹军官将他们放走,结果却等来苏联红军的暴行。卡拉的哥哥埃里克看清纳粹的残暴之后,战后却又义无反顾地支持起苏联,限制德国的自由。
作者说“埃里克和众多害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懦弱者一样,情愿屈服于暴政。他们愿意按照政府的命令去做,愿意按政府希望他们想的那样去想。他们既愚蠢又危险,但这样的人恰恰有很多。”对他们中大部分人而言,战争结束并不意味着光明的未来,前方还有九九八十一难。
但现在想来,我真的过于消极。无论经历什么,他们都还在积极地活着,努力把社会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冬天再漫长、再寒冷,也终将会过去。我们生活的今天,其实也在寒冬之中——
疫情肆虐,黑天鹅事件频发,这个世界仿佛失去了旧有的活力。病毒在不断变异,人类在和病毒的交战中一败涂地,因新冠死亡的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二战中的死亡人数。没完没了的核酸、封锁和隔离,将人们的计划一次又一次打乱。经济下行,失业潮伴随着毕业潮滚滚而来,多少人因此陷入生计危机。
不知疫情何时是个头,不知何时才能重获出行自由的快乐,不知何时世界才能恢复旧有的体面,很多人像我一样,都处在迷茫困顿之中,看不到希望。
但我正在努力振作起来,也在学着延迟满足。在饱受暴力、饥饿困扰的环境中,茉黛、卡拉、劳埃德都能看到黎明的曙光,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愁吃不愁穿身体健康的我为什么看不到呢?既然现在想做的事都没办法实现,那就多赚钱,多读书,多锻炼,多考证。这样等世界恢复“正常”,我就可以毫无负担地出!去!玩!
冬天终会过去,春天将会来临。要有信心,要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