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友邻优课上一篇关于《“验血丑闻”笼罩下,她们如何走出硅谷创业路》的文章讲解之后,我决定把《坏血》给看了。这本书其实在我书单上呆了很久了,比尔·盖茨推荐以来,我就想拜读,但一直拖到现在。
选文中 “But I still believe that she thought she was doing the right thing taking the universal advice of Silicon Valley: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确实有听说过“坏血丑闻”,但只了解大概,我原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女企业家诈骗,没想到竟然与硅谷文化有关。
我开始好奇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也想知道伊丽莎白·霍姆斯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她还在犯下滔天大罪之后仍然坚信自己是做对的事。读完书,我确实找到了一些答案。
书中详尽介绍了Theranos这家血液检测公司的起起落落。霍姆斯从小就有创业梦,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视为自己的偶像。她大二时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决定创办一家血液检测公司,目标是让人们通过简单的指尖抽血就能避免重症。她将公司名称取作Theranos,寓意非常好,把治疗therapy和诊断diagnosis结合在一起。
霍姆斯家境较为优渥,父母人脉很广,她又极其善于演讲,她成功说服了很多大佬,为她创业积累了不少资金。后来,她接受《星期六杂志》的专访,正式“出道”,一夜爆红,成为硅谷的新宠。
但与她个人声名鹊起相比,她公司的情况就很糟了。她低估了创业的难度,更低估了在医疗领域创新的难度,因为这不仅要求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时间。研发团队必须一次次地做手术,更正,然后才可能获得一点点进步。
但霍姆斯不满足于此,如果研发时间太长,她就没办法把产品卖给客户,她即将到手的订单就会飞走。所以,她采用冒进的方式,掩盖这些错误,甚至伪造验血报告欺骗客户。不是没有人指出过这些问题,但她都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激进地行事。
直到本文记者调查此事,才将真相公之于众。
其实我不觉得霍姆斯一开始就是坏人,她肯定曾经心怀星辰大海,只是最后财富和名气模糊了这个初心,让她变得冷血心肠。另外,我也不认为霍姆斯最后有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因为面对记者的调查,她首先解决的不是问题,而是指出这些问题的人,比如,给记者调查施压,警告前员工不得泄漏“商业机密”。
多讽刺呀,一个曾经的高材生最后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骗了投资人的钱、病人的身体状况还有医生的信任。她应该对此负责。
《坏血》最后一个部分,作者说Theranos的悲剧其实是硅谷文化的缩影,在营销方面,必须要大胆,要快。之前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确实都在采用这种策略。他们勾勒了宏图,吸引投资人投资,然后用这笔钱不断研发不断创新,最终成就了伟业。
但问题是,Theranos并非是硅谷过去所青睐的计算机公司,它是一家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公司。霍姆斯把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这种冒险与激进,其实是拿人们的生命开玩笑。没病检测出有病,是浪费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有病检测出没病,很有可能会将人置于死地。
硅谷文化,其实并不适用于医疗领域。医药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反复试错,才可能生产出有疗效的产品。即使是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疫苗从研发到问世,也花费了将近一年半,而这已经可以称得上FDA审批的光速。
但这种精益求精,似乎在于社会整体风气背离。我们这个时代,一直在奖励有野心的人,而对讲求“慢”的人嗤之以鼻。但我觉得,社会真的既需要快,也需要慢。就像一一棵树,既需要向上生长,也要向下扎根。如果我们只追求枝繁叶茂,忽视土地下面的扎根,那这棵树势必会倒下。
我们常常哀叹,随着资本进驻,每个行业都是泡沫。可是如果我们这种求快的心态不变,那这种趋势只会加剧——泡沫迅速涌起,然后破掉。
NANN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