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电影,是一本小说。但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定、结构安排、价值取向,绝对是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好素材。
《无声告白》围绕16岁的小姑娘莉迪亚展开。她的母亲玛利亚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家庭主妇,父亲詹姆斯是一个华裔大学教授,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他们一家是小镇上唯一的非白人家庭。莉迪亚在父母的期望中长大,母亲希望她成为医生,而父亲则希望她融入集体。
而这,成为束缚在她身上的一道又一道枷锁。她在普通的自我和父母的高期待中艰难挣扎,像高空走钢丝那般,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
然而,在她的成绩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之后,这种刻意为之的平衡被打破了,她变得更加孤僻、更加脆弱。她的自我被期望吞噬,她失去平衡掉下钢丝,从此香消玉殒。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第一次看是在2019年,我在书上很多地方划了线,也在书中很多地方留下自的想法。书中始终萦绕着一种平静的崩溃。这是一种无法向外人道起的隐秘情绪,也是一种随时会被一根稻草压垮的无力。而这非常符合我当时的心境。
前阵子我把《无声告白》推荐给一个人,她读完之后说,她觉得我和莉迪亚很像。我当下回答,不像啊,我比她有趣多了。后来,我又把这本小说重读了一遍,依旧坚定认为我跟莉迪亚不一样。
我们或许有一些相似的经历,但是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莉迪亚胆小怯弱,只懂一味接受,不敢反抗;而我已经成熟,有勇气追寻我想要的事。非要说的话,我更像她的哥哥内斯。
我认为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代入感。我们可以进入作者构思的世界,穿越成为书中任一人物,体验与自己生活相似或者不同的人生。即使再写实,小说与现实还是不同的。优秀的小说家是极其善于观察和归纳生活的,他们会刻意选取一些极具代表的细节,以刻画人物性格。继而突出其间矛盾。
而这些细节,通常是我们遇到但没有意识到的洞察。说到底,小说是一种夸张却平实的艺术,很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在《无声告白》中有一段关于内斯的描写——内斯被哈佛提前录取了,他在饭桌上宣布这一喜讯时,他终于受到父母的关注,但很快父母就将话题转至莉迪亚的物理小测。这种被忽视的不适,谁没有遇到过呢?只是有时候我们会刻意忽视罢了。但如果有人能说出这种心声,这感觉再好不过了。这就是我喜欢看小说的原因吧。
虽然自觉不像莉迪亚,但我还是为她惋惜。16岁的花季少女不堪重负跳湖自尽,即使发生在虚拟世界里,依旧是场悲剧。这场悲剧,莉迪亚的父母有责任,她自己也有责任。一方面,她放弃自己说“不”的权利;另一方面,正是她的纵容助长了父母的“期待暴力”。
在莉迪亚和内斯很小时候,妈妈玛利亚有一段出走的经历。莉迪亚对自己说,如果妈妈能回来,她就做一个乖孩子,一切都听妈妈的。几个月后,玛利亚果然回来了,从那以后,莉迪亚就成了妈妈的玩偶——“好的,妈妈”“我很喜欢,妈妈”“明天见,妈妈”。
年岁渐长,莉迪亚自我意识觉醒,她明白成为医生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可她依旧没有对妈妈说不,而是尽全力假笑,生怕让父母看出破绽。她放弃了说不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放弃自己人生的支配权。这就是悲剧的由来。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可以说“不”。
与此同时,她的配合又纵容了父母的以爱之名的“暴力”。他们的期望值逐渐升高,从最初的听他们讲成功女性的故事,到要求优秀的数理化成绩,再到跨级参加物理夏令营,从来不顾莉迪亚的实际情况。
你能行是一种鼓励,可一旦把这演化成你一定行,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种强迫呢?而这,也让他们变得更加偏执,让他们把越来越多的赌注压在莉迪亚身上。这种恶性循环,最终把所有人都拖进深渊。
莉迪亚事件并非个案,甚至可以说是东亚社会的缩影。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普遍存在而将其视作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而非行使以爱之名的绑架。孩子是因父母而来,而非为他们而来。
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图片
NANN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