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来到我的第60篇读书后感。照例,逢十该上个大活儿。本篇分享的书为长篇小说《酒吧长谈》,豆瓣评分9.4分,中文译本足有五十多万字。书作者为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是利用了国庆长假,才读完了这部著作。待合上书的那一刻,回味万千。我急于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奇妙阅读体验,而若用一句话总结便是:不愧是诺贝尔奖得主的代表作,真牛b。
我书读的不多,《酒吧长谈》恐怕是我目前读过的写作技法最炫的小说了。莫言曾说,当他第一次读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著作《百年孤独》,惊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同样是南美作家的略萨,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这种写作技法,我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怎么解释这种技法呢?
首先,它是一种多时空线的叙事。一般的多时空线叙事,都是一个时空线下的事暂告一段落,再另起一个章节讲述另一个时空维度里的事情,循环往复。比如我上篇分享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章写“世界尽头”,一章写“冷酷仙境”,极其工整。
但本书完全将时空线们揉杂在了一起。揉到什么程度?上一句说东,下一句说西,跳脱穿插,几乎没有规律。我本以为,至少同一个自然段里,写的该是同一个时空线发生的事,结果居然连这种规则也不存在,简直不讲理。而且很多章节还不只是两条线,最多的时候甚至有四条线并行,真是疯狂。
这种体验,最初让我想到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而影视剧里的镜头闪回,还知道配上“唰”的音效,或者闪回的色调会处理的与此刻不用,以便观者理解:现在是“闪回”了,可别搞混了。而这本书十分奇特,在维度切换时,在写法上并没有任何区别。书中几乎全都是对话描写,被称作“对话波”,层层推进,连绵不绝。我仅能从对话的人名变了,或时态不一,或其他一些线索,才搞明白:这句话和上句话不在一个时空里,这里跳出来了… OK… 下句话又跳回去了…
这就像在看一个魔术师在洗扑克牌,将两摞扑克并在一起,左手红桃,右手黑桃,哗啦啦你压我一张我压你一张,混成了一体。有的时候是四个花色一起洗。
举个例子。我随便抽取书中一页,简单标记如下。不同的花色对应的句子在不同的线,每条线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
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这种手法也不会很难,只是一场打乱顺序的戏法而已。但渐渐地,我发现事情绝非这么简单,揉杂的多时空线开始出现跳跃式的发展。不是红桃3、4、5的出牌顺序,而有可能是3、4、7。那都跳成这样了,又如何能判断出,“这句”依旧是之前那条线上的点呢?因为“花色”还是“红桃”。点虽跳跃,但因果未脱离这条线,就是这么神奇。
本书的最后,有一篇中文译者孙家孟的书评,介绍了作者略萨和他的“结构主义”写法,值得一读。其中,他给出了这种写法的其中一个解释:人们认知事物往往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从某个角度、时间、地点、层次逐渐认识全貌。我深以为然。所以,这种技法的优点,便是让故事有“层次感”或“立体感”。
最炫的是,有时几条时空线跑着跳着,会同时收拢在一点。就好比掀着掀着牌,底牌亮出,四个花色同时出2,炸了。此刻我的大脑中也仿若有烟花炸开,享受到了阅读的快感。真是玩儿出花了。我个人认为,本书如果拍成电影,观感反而会混乱,会失去文字本身的魅力。
略萨对这种技法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几乎是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我本以为抓到了套路,下一章甚至下一段就又改变了节奏。那作者会不会是为了炫技而炫技呢?毕竟,再高超的技法也该服务于人物与内容。
作者即是“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上面我写了这么多对“结构主义”的惊叹,几近语无伦次,下面再谈下书中的“现实主义”。
本书内容,实际写的是秘鲁1950年代的国家故事。其时的秘鲁,历经军事政变等社会剧变。书中的人物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高位的有高官政客、大资本家、富家子弟,中间的有市民奸商、报社职员、大学生,底层的有女佣、打手、妓女等等。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令人印象深刻,用一个词形容便是“真实”。真实到了完美。因为这段历史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他还做过了详尽的考据。
比如,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内政部长卡约,算是本书一大“反派”,发家于市井,擅用特务与打手进行统治,手腕狠辣心理变态,却又是心思缜密的工作狂。这个人是有现实原型的,他就是曾负责秘鲁内政安全事务的一个官员,作者略萨早年参加学生运动时,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因此有了写此书的念头。据略萨的自序,这个官员下台后摇身一变成了慈善家,还在本书出版后有言:略萨若是早点找他,他本可以给作者提供更多的小说素材。何其厚颜无耻。书中所写与现实原型当真一般不二。
而书中写到了秘鲁的一些底层“革命者”,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书《鹿川有许多粪》。他们与韩国八十年代的这些所谓革命人一样,除了愤怒与激情,很多时候是迷茫和幼稚。阴谋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底层们依旧惨淡,变成了地球另一端一样的loser。
所以书中其实没有一句废话。那个年代,一个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秘鲁社会,被作者搭建得十分“立体”。位于高处的的资本家或政客,明显更富有心计,也远比底层混的差的众人更腹黑。表面再绅士心善的高层人士,也有他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而书中的底层,就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软弱好欺、没有立场、随波逐流。为什么这个社会中,人们高的高低的低,阶层分化?书中便给出了解答。
书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一直问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 实际在我看来,他的每一步都是自己选的。在这个社会中,你的理想主义、你的叛逆反抗、你的任性选择就是你倒霉失败的缘由。书中他的哥哥理解不了他,说实话,我也理解不了他一个富二代怎么就混成了这样。可待我们回首自己的人生,扪心自问同样的问题时,想一想,这又有什么理解不了的呢?
“略萨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对略萨的颁奖词。读罢此书,果真如此。
本书名为“酒吧长谈”,五十万字起于两个失意者在酒吧中的对话。对话波将俗世纷扰一层一层铺开,人们在其中相遇纠缠一场,然后各奔东西。“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酒桌上聊的是与“我”无关的人与事,可以这么潇洒。但若是盘点自己的人生,失意者恐怕就只剩苦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