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享的书,《指挥与控制》,是近年刚出的一本非虚构类著作。本书总共800多页,极其厚重,好在其中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参考文献,所以读起来并没想象中那么费劲。
我得到这本书的经历,说来有些好笑。年初的时候,公司有一个赠书的活动。我根据提前给的书单,挨个查豆瓣,最终瞅准抢了这本书:因为它最贵。等拿到手,见是这么大部头,又没了兴趣,放在一边,一放大半年。
《指挥与控制》,这书主要讲了冷战时期的美国是如何对核武器进行管理的。书的英文名《Command and Control》,和我曾经沉迷的游戏“Command and Conquer”(命令与征服)有点类似,简写都写作C&C。实际上,二者还真有点关系:都有冷战背景。
如今冷战虽早已是过去式,但核战的阴霾却并未消散,尤其是今年。年初爆发的俄乌战争,我印象里刚开打,俄国就亮出了核威慑这一招,以防西方插手。等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深感打“核牌”不是一个好主意。不仅仅是因为“兵者凶器也”,而是核武器真的是人类很糟糕的一个发明,是绝对的“不祥之器”,不该轻言妄动。这就是本书的主旨:自从发明了这个不祥之物,人类便用尽各种办法对其进行掌控。可用潘长江老师的话说,核武器“水很深,你把握不住。”
我相信本书的大部分读者都会有此想法:人类没有毁在核武器手里,纯属侥幸。书中罗列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人类“花样作死”的核危机事件,按书中所讲,仅美国就有大大小小上千起的核武器事故。尤其在冷战初期,美苏为了搞核军备竞赛,狂造核弹头,甚至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都是为了发导弹而发明出来的,但控制手段并没有及时跟上。
而且按书中所写,那个时期美苏互相也不了解对方,没有任何有效的沟通机制,纯靠猜。就像《三体》里的“猜疑链”,猜到最后只能做最坏的打算,于是乎美国政府与军方只想着两个问题:1、怎么用核武灭了对方,2、怎么不被对方的核武灭掉。本书略有遗憾的一点是,作者基本都是从美国视角出发的,少有介绍苏联是如何做的。我认为,这主要是文献资料获取难易度的原因。
如今的我们会很惊讶,为什么他们不先考虑考虑怎么避免打核武战争?比如,美苏高层的热线电话,现实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仅存在于《红色警戒》这部小说里,当真匪夷所思。于是我理解了,为什么中国那时挖了那么多防空洞,因为美国确实有大量的核弹瞄准了苏联和中国(如今应该也有),任何误操作误判等原因导致的擦枪走火,乃至末日来临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我也理解了冷战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启示录”文艺作品,思考核大战后的人类生态,比如漫画《北斗神拳》、电影《Mad Max》。所以说,人类没有灭亡于核武器刚发明出来的那一二十年,真的是烧高香了。
那科技进步了以后呢?作者对一起1980年发生在美国的核弹发射井事故,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这起事故由一个维修人员掉落扳手引发,最终导致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但所幸没有产生核当量。“所幸没有产生核当量”,是本书经常见到的一句话。因为人类历史上虽然发生了众多核事故,燃料爆炸事故就有几十起,但还没有发生过核爆炸事故。按照书中所说,人类拥有过几万颗核弹,几十年下来,一次核爆意外事故都没发生,这个概率已经控制的极低极低了。
从事制造业的,对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玛”应该都不陌生。“六西格玛”,原意就是一个极低的概率,意味着企业对零不良率的追求。但众所周知,是人就会犯错,比如书中的掉落扳手、少拧螺丝。那机器代替人会好点吗?书中同样举了不少机器作的业,比如各种误报,有的甚至差点引发美苏核战。我们日常工作中解决问题,有从“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去查找原因的方法论。由此可知,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各个方面。与日常生产操作中的问题不同,核武器的操作管控必须百分之一百的安全,“六西格玛”都不行。因为一旦出现“不良”,可能连分析和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何况,还可能发生许多操作失误外的事件。这些影视作品都想到了:恐怖组织偷了核武、人工智能“天网”发动核武,后果无一不是灾难性的。
而无论如何,意外总会发生。我们人类能做的,只是将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本书名为“指挥与控制”,可处处体现了核武是一股无法指挥与控制的力量。那些说“一切都在掌控之下”的,往往都是在撒谎。书中有一个情节,是发生核事故后,有个当地的警察,向驻防的军队打听情况,得到的便是对方的这句官方回答。警察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头招呼民众尽快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