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解释 -《置身事内》读后

《置身事内》,是一本有关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作者是复旦大学学者兰小欢。本书在开篇,就直接给出了它的阅读受众:大学生或对我国经济有兴趣的读者。所以,显而易见,本书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和“科普”类似,重在对“置身事外”的读者,进行政治经济的知识普及与政策解读。我好奇,如果是“置身事内”的公务员读了本书,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在豆瓣上,这本书获得了9分以上的超高评价,单看分数这都能归为“名著”了。为什么评价会这么高?读完之后,我试着分析下原因。

首先,本书用最简单的逻辑,解答了“为什么中国是如今的这个样子”。比如,所有人都关心的,房价为什么高?作者的解释简单明了: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分税制改革。从此,地方财政少了税款的收入,GDP要上涨,必须另谋出路。而地方手里的筹码不多,最直接能想到的,就是“卖地”,以此为杠杆撬动经济。土地财政确实有效,过去二十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多少依托于此。

这里,本书点出了一个现实: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与我从小所学的地理课本有偏差。我受的教育说,我们是个发展中国家,还很穷,但少有说我们的资源也很穷。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看,老天给我们的矿的确不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锰等等都缺。所以,能拿来做文章的就只有土地资源了。

人多是这样,了解到了与以往认知不同的新知,以为获取了内幕真相,从此站到了信息差的高位一侧,心下满意或得意。好评多半源于此,哪怕浅尝辄止。而且原本心中不满,又苦于没有发泄出口的东西,好像也有了着落:原来如此。原来买不起房,早在30年前就种下了因,不是现在的问题,于是和自己的关系好像也不是太大了。纠结过去意义不大,解决问题才是正途,不自觉地又为国家的前途忧虑起来。

情况确实是这么个情况,但想想也知道,现实一定会更加错综复杂。这本书,名为“置身事内”,猜想作者也是想让读者设身处地的站在政策制定者角度,考虑一下如果由“我”来操盘,“我”能怎么做。结果必然发现,顺着这几十年的道路走来,“摸着石头过河”都是轻松的说法。治国不易,治大国如烹小鲜,看似井井有条,实则“如履薄冰”,一步错都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即使眼前看,走这一步没错,但可能会导致新问题,比如满篇各种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办,那就再想新办法,新办法又会产生新问题,如此波浪线般的循环,才能保持住向上的大势。

近年的发展,让我们习惯了“赢”,也相信“中必赢”,实则成果来之不易。这几年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说话间,连德国也明目张胆的计划与我国“脱钩”。外资若真要跑,那就必须要指望民营经济了。每当国际形势不利的时候,“扩大内需”的战略便会特别提出,如今叫构建内循环。如何扩大内需,这在二十多年前,我学高中政治时是主要课题。

形势逐渐严峻,又到了想新办法的时候了。置身事内,“我”有什么好办法吗?若“我”仅仅是个学生,一个体制外的普通人,能否想到办法我觉得其实并不重要。置身事内,是为了知彼。然后想想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该如何应对大势和体制内作出的决策,跑赢大盘。跑不赢至少也能得到一个解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个解释 -《置身事内》读后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