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起初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我最近常用Kindle读书,Kindle上的免费电子书不多,《呼兰河传》是其中之一。
我书读得不多,在这之前,我对《呼兰河传》的认知,仅限于小学课文《火烧云》节选自本书。而且,若不是女儿特别提起,我连这点都忘了。而对于作者,除了萧红这个名字,其他更是一无所知。现如今,说脱口秀的呼兰可能还比她更有名。所以在读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这本书所吸引。待到读完,我才终于明白它为什么能在豆瓣上拿到9分以上的高评价,也直接打了五星好评。
呼兰,现在隶属于哈尔滨,是作者萧红的故乡,她在这里生活到20岁。在这本书里,萧红描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呼兰河小城的人文地理风貌,自己在此的童年时光,以及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单这么看,这本书并不像一部长篇小说,我也一直以为是散文。不少评论诟病,此书行文太散。但我个人认为,《呼兰河传》当得起“形散而神不散”。
看书的前几章,呼兰河里的所有人都没什么追求,就这么稀里糊涂、凑凑合合、庸庸碌碌过了一生。看河灯、跳大神,貌似一派人间烟火气,但也可以说,这些封建迷信活动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事情了。而且这里的故事一代一代永无改变,好像黑夜中漂泊无定的河灯,透出一股万般皆虚无的悲凉气。
我看有的评论说,书中的一些场景,很是熟悉,至少在网络时代前的农村依旧存在。其中部分原因,即是在这本书中,找不到与政治有关的描写,所以时代模糊。这点与其他的现实类文学作品不同。比如说《茶馆》,一共三幕,三个时代各有特点,清末、民国等等,非常清晰。再比如《生死疲劳》,六道轮回转世,每一世发生的故事都代表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望便知。这类书往往是写所谓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时事是主导人物命运的主因,避不开。
但《呼兰河传》不一样,在这个村庄里,看不到战争或运动带来的剧烈动荡。这里没有大时代,没有小人物,只有一众乡亲父老,作为一个群体在世间轮回。我就这么随着他们浑浑噩噩的来到了第五章,看完之后血压直接飙升。
第五章特别讲了一个人物 — 小团圆媳妇,即邻家的一个童养媳。她是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在婆家遭受了非人折磨,最终悲惨的死去。问题是,婆家人并不仅是坏,更多的是蠢。他们把正常人的反应与情绪,当作是有病或中邪。婆婆以为团圆媳妇是撞鬼了,殊不知在团圆媳妇的眼里,婆婆自己就是鬼。为了给她治“病”,婆家各种求神弄鬼,试巫术偏方,因此被骗光了积蓄。其实在我看来,“医”好她很简单:只要把她当个人就行。世上不是缺好医生,而是缺能开启民智的赛先生。
这个故事里,唯一的变数是“我”,一个小女孩,意识到了很多事情的不对,不断指出“皇帝明明没有穿衣服”。呼兰河是个铁屋,需要像“我”这样的人去呐喊,叫醒即将闷死的乡亲。
到这里,萧红本书已非常有鲁迅先生那味儿了,甚至在批判愚昧的路上挖得更深,且完全没有点到为止的意思。因此对团圆媳妇这章,我甚至不忍再读下去。那种绝望带来的憋闷感,让我回想起二十年前读《活着》时的不好体验。这体验好久没有过了。
关于类似这种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迫害,萧红在书中做了不少的控诉。而当我了解了萧红的生平后,我才知道,对于女性的解放、男女平权,她可不止是在书里说说而已。
萧红从小叛逆,但叛逆这个词我觉得不准确。在我看来,她只是崇尚自由。她拒绝包办婚姻,私奔,颠沛流离。她让我重新看待“女权”这个命题。我个人的看法,萧红是真正的女权,她自由的一生,践行了“不该有专门为女人设置的道德枷锁”,所谓“女德”。简单讲,同样一件事,若男人做了不会受到什么指摘,那女人也不该因此承受道德非议。
追求女性自由是有代价的,至少在那个年代。萧红20岁私奔出呼兰河后,再也没有能够回去,年仅31岁便客死他乡,相当于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如此大才,英年早逝,十分可惜。最后我想说,有幸读《呼兰河传》,有幸认识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