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摘抄
第三部分来自父母的爱与伤
第7章 原生家庭
当我们了解家庭的过去,才有可能明确未来。探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而不是“父母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代际创伤、应激性创伤。
我建议每个想要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家人的人,都试着去了解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历史,包括父辈们的亲身经历。对我们来说,代际创伤形成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出现创伤之后,我们能做什么。有没有去回顾和反思?有没有去尝试修复和改善?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会经历某些形式的创伤,你是要背负沉重、苟延残喘,还是努力去做点什么,这需要你自己做出选择。
缺爱的你
取悦型人格
“懂事”这个期待就像一个黑洞,很多时候家长要求你懂事,却并没有界定怎样的行为才算懂事。于是希望懂事的孩子们会不断琢磨大人的期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是一种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如果父母对于自己的情绪普遍采取压抑和隐忍的措施,那么子女也会有相似的反应。而合理表达不满情绪的能力,在我们的父母那一代几乎是一个空白。
愤怒的表达是本能,而表达后的修复能力则是可以习得的。如果我们只懂表达,而不懂得如何修复,那么愤怒的原因就会变成不可原谅的错误。修复比表达更为重要,但是许多人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调整和弱化表达上面。
没有人能够避免愤怒情绪的产生,但由于愤怒带来的伤害看似不可修复,所以许多人会尽量使用不造成伤害的表达方式。可事实上没有任何方式是完全不会造成伤害的,即使不表达,也同样会造成伤害。
受到伤害是亲密关系中必然会发生的状况,只是在很多人眼中被过于强化了。与其说我们担心被伤害,不如说担心伤害之后的不作为。修复关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如果你足够在乎一个人,你会愿意为了你们的关系而尽力去做。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在伤害产生后修复关系,表达我们的歉意、关怀和爱,那么伤害反而成了拉近关系和建立信任的机会。
相反,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避免伤害而不去表达,或者在不可避免地伤害他人之后,因为羞愧和内疚而逃避进一步的修复工作,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对方感到被漠视。
第9章 理解与修复
关于原生家庭的三个误区
误区1:原生家庭毁一生
在对原生家庭的理解中,与其用一个固定的依恋行为来定义自己,不如以一种变化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我认为在这样的视角之下,我们可以更少地纠结于以往经验的局限,而更多着眼于未来对于新的体验和行为的尝试。
误区2:原生家庭关系差就等于缺少关爱
误区3:我们都应该具备安全型人格
生活并不是完美的,每个父母都有忙碌、疲倦、心情不好或者疏忽的时候,可是真正决定孩子是否养成依恋型人格的,是父母如何管理和修复那些关系中的错误与创伤。
这个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依恋风格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分类,只要我们愿意修复关系中的裂痕,便能够和自己的伴侣以及未来的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所谓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我更愿意将其视作原生家庭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机会的缺失。把不幸转化成能力,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能够帮助你客观地评价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那些积压的情绪,让自己回归到一个相对平静和理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可以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重新决定和选择你希望与父母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当然,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其他的意义,比如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优化情绪模式和情绪管理,解锁亲密关系中新的相处方式,包括让代际伤害停留在我们这一代,不再影响我们的子女。
有可能完全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吗?答案是: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但是,让这些经历带来的影响持续限制个人的发展,还是让它成为推动自我成长的动力,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所决定的。这是一个你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的过程。
人格的成长,需要有足够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去探索和尝试,这样才能够发展出明确的喜好、倾向、能力和特质。在许多家庭中,夫妻之间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子女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和探索,而是被迫参与到父母的问题中去。随着孩子的成长,其对于独立人格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关系角色和个人身份之间的拉扯,就造成了原生家庭的阴影。
这种阴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所选择扮演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们感到安全,有存在感,避免出现焦虑和恐惧,但与此同时也限制了我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然成长,让我们在成年后难以维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需要明白的是,我们所恐惧的一切,并不是因自身而起。我们需要改变自责的心态,对于家庭关系中无法避免的状况,要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对于痛苦,人体有自动复原的能力,而真正让我们陷入危机的,是努力压抑和回避这些痛苦时所产生的额外的焦虑。如果你不愿意正视内心的痛苦,也就是在阻止心理韧性发挥作用。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强大的,但前提是能够充分理解自己到底在经历些什么。如果你选择压抑和回避,无异于主动缴械投降,停止防御,让压抑痛苦带来的焦虑占据内心。
我认为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和甜蜜的。如果你能够通过思考、沟通和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不同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都感到平衡和舒适,同时支持彼此的成长,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要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我们还要做很多努力。一直背负着过去的包袱,你对未来的期待和动力都会受到限制。
与自己相处
独处就是与自己相处,独处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会做什么,就是你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持续的痛苦给人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让你无比清晰地认识到当下所做的事情是行不通的。
在尝试了很多隔靴搔痒般无奈的方法之后,我学会了允许自己寂寞、难过、失望和心痛。我不再习惯于在不开心的时候谴责和鞭挞自己的内心,而是在独处时对自己说“又只剩下我和我自己了”,然后用一杯小酒、一盘自己做的回锅肉或者一趟漫无目的的散步来庆祝独处的时光。
我不得不学会在独处时和自己对话,给自己讲笑话,回忆开心的事情,或者和自己讨论各种问题。我的态度开始变得柔和,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刻薄挑剔,总是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快乐。而内心原谅自己的时候,我会感到被自己拥抱,温暖与宽慰会油然而生。
被宽恕的内心会因此变得活跃、有趣,会产生很多新鲜的想法,会指引我注意到很多被忽略的事物。这让我越发喜欢独处,不是因为不喜欢和人交往,而是把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看得更重要。
生活因为各种事情而变得丰富,丰富带来多样的选择,也让自己有了很多机会表达和发挥。自卑并不是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而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