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深思与醒悟》读书笔记

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个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他就是梁漱溟先生

今天要讲的就是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撰的一本小册《深思与省悟》

精选了其父四十篇精彩的演讲稿和评论文章

1
在讲这本书之前,重点讲讲梁漱溟先生其人。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这么讲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还记得2018年的一部电影《无问西东》吗?

其中有个片段是讲泰戈尔1923年访华,其边上作翻译的便是著名大诗人徐志摩,而在台下提问的就有年轻的梁漱溟。当时徐志摩对泰戈尔说:“梁先生是孔子之徒。”泰戈尔说:“我早知道了,但愿听梁先生谈谈儒家道理。”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书中有篇文章是他本人的自嘲:六岁就开始读书,却还不会穿裤子。家里人在门外等他,缺迟迟不见他出来,问其何故,他说妹妹没有帮他穿裤子。那时候的裤子有根系带,要绕一圈反过来系,他不会,总要靠着妹妹的帮助。

中学时参加过革命团体,后来却最反对暴力革命,和毛泽东大吵一架,后被毛主席撰文批判《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说他还有一点欺骗人民的作用,让他继续当了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委员。

报考北大落榜,却当上了北大教授。这又是什么原因?原来蔡元培看过梁漱溟写的一篇文章,叫《究元决疑论》,第一次用西方现代学说阐述佛教理论,蔡元培对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当他听说作者梁漱溟报考北大落榜,就说了一句:“梁漱溟想当北大学生没有资格,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于是,一个北大落榜生,转眼就成了北大教授,创下了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坛佳话。

自己最讨厌哲学,结果在北大偏偏讲起了哲学;以研究佛学起家,却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从小在城市长大,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却是乡村建设……

我对梁漱溟先生的了解自然是浅薄的,其一生之光辉荣辱,撰写稿件之丰富庞杂,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阅读去深入,去体会。

2

来介绍下《深思与省悟》这本书。

这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从其父无数文稿中精选出印象极深,不忍释手的四十篇文章,并亲自为部分文章撰写了导言。

书中既有梁漱溟人生的思索与感悟,亦有自述经历、思忆亲情的回忆文章,也有读书与谈论社会问题的思辨。

对书中几篇文章做了特别的摘要。

《秋意》一文中梁先生讲“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无反省则无领略。”他时刻告诫我们,在不同形式的生活中都要反省,都要领略,这种感想的启发都是帮助人生向上的。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一文,他说“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逐求”发挥到最高的是西洋人,逐求于物质享受,征服自然。“厌离”做的最彻底最通透的是佛家。感觉人生太苦,太无意思。“郑重”发挥最到家的是中国的儒家,教人自觉的尽力的去生活。三种人生态度,每种皆有深浅,人的一生都可能在这三种态度间转移,要最终转变为郑重的态度,是极为不易的。

《成功与失败》一文,“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败是什么?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的缺漏。”他想告诉我们,一事之成,是由若干条件凑成,哪怕有一个条件不够,就不成。就如我们平时讲的,七分靠打拼,三分靠运气。成功与否自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可没有那七分的努力,便谈不上什么成与不成了。关注的重点不是那“天”,而是“我”。

《道德为人生艺术》一文,梁漱溟认为道德是生命的和谐,也是人生的艺术;人生的艺术是会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

《谈修养》一文,谈论什么是修养,他说:认识人类的生命,而使生命之力量增强,便是修养。要有修养,首先思想上有出路,要有眼光去认识了解中国眼前的社会问题、民族前途、人类命运。其次要发愿,要有大志愿与大勇气,为社会民族谋求出入。再者要反省,要动静交养。最后要有规律的生活,工作太多不好,休息不足不好,读书太多也不好。身心各方面要调均匀。

对梁漱溟先生和这本书的介绍简单的就讲到这里。

梁漱溟一生经历自非一般人可比拟,他强调人生要时时反省,亦如苏格拉底所言,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作为公号第一篇文章,自是粗浅简陋的。注册、排版均费了些时间。不过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下,会做的更好。

在此特别感谢怂恿我开公号的那位同志,一入坑深似海。还要感谢给我指导朋友。你们的勉励是我坚持更新的重要力量。

谢谢你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梁漱溟《深思与醒悟》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