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田园诗与生活的思考
最近闲着把高中时期没读完的一些书看了看,对田园诗又有了一些思考。
除了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代表田园诗人,还有一些诗人,如谪仙人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以及一心沙场奋战的辛弃疾,他们内心其实也都有对田园的向往。典型田园诗人的诗作都流露着简单浅近的诗意。“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是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中闲静。一整个春天都散漫慵懒的,在春末之际去爬山。在山上遇一竹院,和僧人随意说说话,就又是充满闲情的半天。这是不赶时间、从从容容的一种田园状态。它不是为写一首田园诗去遣词造句,而只是一种单纯的叙述。就像写日记一般,简简单单地记叙下这件小小的闲事。
还有一种情怀也常在田园诗中出现——守拙在家的安心。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五柳先生——陶渊明。他是个“性本爱丘山”的人,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做官。做了十三年官就归隐田园,再不出仕。也就是说,他工作了13年,然后就退休养老了。他生性是不爱俗韵的,这也使得他在归隐田园后,能够那样适应终日居家的生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在外多年,终于决定要归来了。家中僮仆也高兴,孩子早早在门口等着,欢欢喜喜穿过小院,推开门,就看见老妻备下一壶热酒等着自己。一切都平静地欢喜着,家的感觉让人安心。正是这种满足与踏实,让他能够实现“耕读”。他不做田园的旁观者,而是亲自去种田。“晨兴理荒会,带月荷锄归。”他在劳作中创作一首又一首田园诗,那些平直浅近的字句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掺假,每个字都实实在在。
如果说陶渊明和李涉是受田园青睐的人,那么还有一些人则没有那样的好运气了。如杜甫,他爱国爱君王,一生想要为官施展抱负,却常年在漂泊不定,在各种芝麻小官中辗转漂泊,生活也十分艰苦。他的内心也有对田园的向往。“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小舍环境幽美,与鸟为伴,有客至门,也不嫌家贫,隔着篱笆就唤隔壁老翁来喝点陈酒。这样随意自信的情怀可不就是田园了。还有辛弃疾,他渴望金戈铁马,血溅沙场,却也有朴素天真的田园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这时以一个老父亲的身份出现,向人们讲述他家的一点琐事。
可见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田园的影子,这不一定要限于住在田园里的人,也不只限于古人有,今人也可以拥有田园。
在我看来,想要拥有田园,首先要有一份简约的天真。这里的天真不等于幼稚。正如书中所说,天真是那种历经沧桑磨洗不掉的至真至纯的性情。这前提是要去经历,经历这个世界的种种,见识到美善,也见识过丑恶。在经历过这些后,还能保持着纯粹的心。不会因尘世的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而变得世俗圆滑,也不至于因从未见过世面而头脑简单。这才是简约的天真,重在真字。真诚、纯粹地生活,才有可能心有田园,不慌不乱。
再者,要学会做个“闲”人。“闲”字,门内有木,意为在家里耕耘便是闲。这是古人造字时的意指所在。在外生活,为官也好,其它也好,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安居在家,勤勤恳恳地耕耘,平平淡淡生活,古人将此视为闲。这就好像我们今天的生活。外在环境是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的。当我们伸手去关上那扇门,把光怪陆离的表面现象统统关在门外,透过家里的一方小窗去审视世界。安心地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耕耘,
最后,还要有豁达的气度。从古至今,奔走劳碌的人不胜其数,忙了多时还是一场空的也大有人在。在诗歌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不得志而写。如孟浩然,负有才气,也有抱负,却始终没能得到可以尽情发挥才干的职位。泄气也好,看透也罢,最终他是被田园青睐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求仕失意,那就接受事实。平静简约地生活,随意聊聊收成,散散淡淡地喝杯菊花酒。这样的日子没有苦苦挣扎,没有自我为难,是真真切切过日子了。我想我们也要有孟浩然的从容不迫,正所谓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要常思一二,不思八九。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怀着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在寻常日子里须找乐趣。一念清净下来,便是田园。
田园不仅是书本上的从前影像,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文案:方舟
排版:方舟
责编:王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