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漓尽致的生活
放假在家多日,品读了梁衡的散文集《觅渡》,其中一篇名为《夜市》的文章,写得多十分吸引人。
文章里写的是北京的一条充满人情味的长街,这条街分前后两段,前段路程是卖各种各样小吃的,后半段路是卖衣服的。整条街可谓极有特色、极其有趣。小吃街融汇了各地的传统吃食。黄昏时分,最早的是一对小夫妻经营的卖绿豆凉粉的小摊,一声吆喝,整条街的小摊仿佛就在一瞬间全都出现了。夜市开始了。这里的人卖东西有几大特色:从着装、叫卖声、器具造型到食材造型都各有各的特色。也有北京人开的卖民族吃食的店,地道的北京口音故意不好好叫唤,拖长音,叫错音,急转音。还有写了大字的、引用典故,自制门面招牌的。当文学典故与夜市小摊相遇,大俗与大雅交汇,市井生活与文学艺术相融,竟别有一番趣味。
除了这些“表面功夫”,真正的吃食也是让人耳目一新,梁衡在书中对吃的描写十分吸引人。卖鸡蛋薄饼的,一把小勺,一个小耙,摊张薄饼,抓个鸡蛋,敲敲打打,手转几个圈,便做成了。动作娴熟之余让人感觉不是在做饼,而是在作画。卖炊饼的小摊,夫妻姑嫂三人,经营着一份传统。饼里有道家故事,有宗教内容,汉民回民都能吃。小小一个摊位,竟也蕴含了这么多故事。这就是前半条小吃街的景象,一个摊位就是一种生活缩影,当几十几百种缩影在这条街上一同上演,就构成了一种艺术感。书中把这里叫做“艺术大观园”,寻常的人们在此尽情地生活。
走过小吃街,就是服装街了。这里与前半条街恰恰相反,前面求接地气,求传统,而这里讲究的是时髦、反传统。各式各样新奇的服装都在街上夺着行人的眼,这些衣服并不是想象中的地摊货,相反,它们面料华贵,价格不菲。不求合身,只求出奇、新颖。这里的人们也都思想开放,不拘传统。在这条长街上卖衣服的和卖衣服的,都在追求一种反差的个性。这里实在开放,逛街的人都穿的随意,仿佛是在自家院里散步一般,随逛随买。不为果腹,买一碗小吃尝个新鲜;不缺衣裳,买件新衣是为赏心。相比白天北京这座城市的紧张、快节奏,夜晚的北京夜市则显现出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仿佛这里还是上个世纪,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彼此信任着,做什么事情也无需顾虑他人怎么看,因为在这里,仿佛大家都是一个村、一个乡的人,彼此熟络,自然也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北京的这条夜市尽显包融,既有各地风味,也有北京独有的风情。平民生活,烟火气息,人情味处处可见。这里就是活着的艺术,人们充分展现着自己,充分地表达,充分地生活。就像文章里说的,这是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大辞典,是天然的节目。随你听,随你看,随你品,随你想,淋漓尽致地生活。
THE
END
文案:方舟
排版: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