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这时节我软弱得很,
因为我爱了世界,
爱了人类。”
——沈从文
世事无一不可取,又无一不可为
——读《沈从文的前半生》
来源/森林共读群
作者/哇族良友
编辑/小森林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本书,书名是《知道你要来,所以我等》(沈从文著)。买回来一看,原来是《边城》!为了销售书籍,出版社还真是够拼的。
关于沈从文先生,我从汪曾祺先生写的书里都有了接触,那是一个对他极为推崇的学生眼里的老师,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
如《人间滋味》里讲到去老师家拜年,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说茨菰“格比土豆高”,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人间草木》里“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谈了沈老师的治学,读书写作的态度。说沈先生做事特别的“细心耐烦”,我看仅仅是这一点,很多人就已经比不上了。这里可以补充一下沈先生的教学情况: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阿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自己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困顿,一连串的沉重打击,特别是徐志摩先生遇难的消息传来后,他本性坚强沉实的质地开始显露,人变得开阔健朗起来,在往后的岁月里逐渐形成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千万不要冷嘲”这句话。这是汪曾祺先生在《人间有戏》里谈到的。汪曾祺先生说自己作品里的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曾被沈先生批评,面对面谈过,甚至在汪先生离开昆明到了上海,情绪低落的时候,他还写信去提醒汪先生对生活要“执着”,对生活要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我想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鼓励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在昆明,沈从文先生和其他人一样天天“跑警报”(汪先生说为什么不用“逃”也不用“躲”呢?因为“逃”太狼狈,而“躲”又过于消极,所以用了“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在“跑警报”的生活中仍然投入到《湘西》和《大河》的创作中。从这件事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着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依然觉得世事无一不可取,无一不可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