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再回味的散文集 ——读《回首》

林文月,台湾彰化县人,曾执教于台湾大学,担任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她的散文《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午后书房》《交谈》《拟古》《饮膳札记》等作品在台湾影响很大,多次获奖,部分篇章还被编入台湾语文教材;曾获时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中兴文艺奖等文学奖项。

值得一再回味的散文集
——读《回首》

文/鱼子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编辑/小森林

你得承认,这世上有一类人,是与众不同的。他们身上闪着光芒,行走在世间。

不论身处何方,这光芒都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那炫目感带来的快感,让人铭记。

这些人注定是不凡的。

《回首》这是本散文集,是本回忆录,略带传记色彩。是踅踅而来的自我回顾,整理,更是对过往的人,事,物,景的怀念。深厚的文学功底,隽丽清涌的字里行间,再配合郁积久哉的情愫,娓娓道来。不得不说,这是我所读过的,最为容易使人沉浸和遐思联翩的散文集。每一篇的文句,甚至文句间用标点所规束的一小段一小段,都值得一而再的回味。像含在齿间芬郁的那一口威士忌,不忍一咽而下。

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会有过这一种冲动:动笔来记述自己的过去,写一写自觉值得记录的一些人和事。对于自己来说,那便是历史。我第一次有过那样的念头,是在高中学业快结束的日子。却直至今日都从未曾想过如何去实施,第一笔第一段第一篇,或第一件想记述的事情,累累如珠却不知取舍。过往的事,好多自以为深刻,准确无误的回忆,往往在与人两相对照下却蓦然发现并不一定是那么回事。而由此产生的对自己记忆力的怀疑感,甚或有一丝恐惧的意味。付诸白纸黑字,岂不让人惶恐。所以能确切的记述自我历史,极少偏颇的时候,尤为可贵。当然回忆自不必那么严肃的探讨,也不必那么严谨。

《回首》所收录的“回首”们,是由近及远的。前几篇,是从离自己最近(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的物事上开始的。窃以此不啻为一种作回忆录引入的良好方法。日间读书小记遥寄文思,夜间细数家中物事历史,继而是旅途中印象深刻的山光湖景,或是心念已久小酒馆的拔草细节,再到旅居时光里的剪影。日常的点滴中,丝丝幕幕,都与自己几十年来的过往,与少年,与青春相连。与那些曾告别或未曾告别过的自己再次相遇,记忆大门轰然而开。

作者林文月是个台湾人,经历了日据时代转辗大陆沪地求学的早年,战后回台继续学业及至台大中文系,师从台静农,并在浓郁的国学氛围中,日臻成熟为文学创作,翻译及文学研究中的佼佼者。成长经历使得她长于对日文作品的翻译,兼具扎实的国学功底,精深的专业素养。婚后于京都进修的一年,对于她的人生来说,有如画龙点睛之笔。她称京都为心灵故乡,可见这一年对她的影响深远。她最为出名的翻译作,莫过于《源氏物语》,堪称译作中的经典。而对日本文化的解读,对中日文学的比较研究,乃至于她所创作的诸多散文,生活随笔。对于文学学者,不同层次的读者,都是一笔笔瑰丽的浓彩篇章。

回忆录覃记了她人生中诸多美好的,温暖的,或影响深远的,或感怀眷念的回忆。有儿时求学沪上的回忆,有京都进修的心灵旅程。有创作岁月里难以割舍的同仁间胜似姐妹的情谊,有一生里互为羁绊的同窗情谊。更有大篇幅的对父亲对祖父等诸多亲人的平淡而深入骨髓般的亲情,如山般厚重的恩师情谊,感恩有之,赞扬有之的同好者之间的友谊,以及在诸多创作岁月里感触剖多的一些小纪事。其中的一些小纪事中又隐隐抒发了自己对于文学现状的感慨与看法,自己对于生活态度的真知灼见,乃至于对自身的自我剖析,及自己处世之道的阐释。

她是了解自己身上散发着光芒的人。她并不过分谦虚,也绝无引以为傲。她用她沉静而内敛的气度,柔和而温暖的笔触,华丽又不失简练,儒雅动人又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语句回首过往,整理自己。她曾在文中赞林海音女士“果断干练”“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的生活行动者”。而纵观诸多“回首”往事,体会往事中各种来往的语笑行色,待人接物,莫不让读者也深深感叹作者何尝不是这样一位值得人尊敬和夸赞的女性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值得一再回味的散文集 ——读《回首》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