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生活在底层,有着生存的悲哀,有着权利的悲哀,甚至有很多外来者,无根无着落,没有归属感;但是这一群人却又快乐地活着,坚强地活着。
我的创造从街道上的芸芸众生开始
——读《米格尔街》
文/ 钰儿
授权/这是我安静的样子
小说写故事容易,写人物很不容易,特别是要写一群人物,每个人物还都有独特性,那么就是一件难事了。
记忆中看过的专门写人物的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然后就是这本奈保尔的《米格尔街》。
奈保尔说过:“对我来说,站在阳台上观察这一切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我的创造从街道上的芸芸众生开始。”所以他开始用简洁的语言、旁观者的身份来描写米格尔街的众人,抛开社会背景,抛开种族问题,抛开种种偏见,只是从人物的本来面目来写。
米格尔街就是众生的画像:有经常和朋友一起玩纸牌无所事事却又突然被发现是重婚的鲍嘉;有喜欢做没有名字的东西的木匠波普;有特别暴力喜欢打儿子的乔治;有想当医生很努力学习的伊莱亚斯;有天天在街上写字被人当疯子看待的曼曼;有一直认为自己是诗人的华兹华斯;有外表壮实让人害怕但内在却很怯懦的“大脚”比佛;有像小丑一样渴望博取大家一笑的花炮师摩根;有看起来学识很渊博,渴望别人天天夸他的校长泰特斯•霍伊特;有生了八个孩子的劳拉;有很帅气的喜欢捡富人家丢弃的垃圾的清洁车夫埃多斯;有天天埋头于修车却始终修不好,又喜欢读《罗摩衍那》的巴库叔叔;有被多次欺骗而谨慎过了头的博勒……
通过小说中“我”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底层,有着生存的悲哀,有着权利的悲哀,甚至有很多外来者,无根无着落,没有归属感;但是这一群人却又快乐地活着,坚强地活着。
奈保尔的语言没有鲁迅先生的尖酸刻薄,而是带着一种温情去描述这些人,有些描写甚至有点诙谐幽默,读起来轻松自然。
来说一说其中一篇《B.华兹华斯》。
读了毕飞宇的《小说课》里对《B.华兹华斯》的解读,非常感兴趣,同时也了解了一点奈保尔的写作手法,看到了奈保尔“冰与火”的描写手段。
诗人华兹华斯实际是个乞丐,但他很有尊严,其他的乞丐到时间来固定收取自己乞讨的那一份钱,而华兹华斯却依赖诗作来乞讨。他来到“我”家说“想看看你家的蜜蜂”,他真的看了一个小时的蜜蜂,还告诉“我”看蚂蚁、蜈蚣、蝎子等都很有意思,这样一个乞丐竟然很有诗意地生活在这条米格尔街上。
华兹华斯实际很贫困,遭受着生活之痛、精神之痛、诗人之痛,他没有生活来源,他遭遇过一场悲惨的爱情,他喜欢写诗却一直写不来。但就算生活如此糟糕,他依然像一个孤独的诗人一样享受生活,感悟生活,从来没有绝望过,他请“我”去家里吃香甜的芒果,带“我”去草地上躺着看星星,和“我”一起去散步、去爬山,到山顶看点点灯火,他告诉“我”不寻常的心愿——就是每个月写一行诗,直到二十二年完成一首绝妙的好诗。华兹华斯这颗纯洁的不受沾染的心始终没有改变过。
而“我”是一个同情华兹华斯的人,“我”能关心他的诗作有没有卖出去,关心他如何生活,关心他的年老,也愿意和他去散步,听他讲爱情的悲剧故事。“我”就是孤独诗人的朋友,最后当华兹华斯要去世的时候,“我”心如刀割,就说明“我”真的是感同身受,真正理解了华兹华斯。真正的同情不是简单地去关心别人,而是感同身受,这让我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就是这样一种人,有很强的悲悯之心,他真正能把别人的痛苦放到自己心灵里去理解。这样的人使得冰冷的世界上也有温情,也有希望。所以华兹华斯最后临死前告诉“我”说,那个爱情悲剧是他编的,不是真的,大概是想给“我”这样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以生活和爱情的希望吧!
这篇《B.华兹华斯》其实有四个层面的描写:
一是“我”的母亲和警察。这两个人物出现不多,但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母亲很谨慎,对华兹华斯的乞讨直接就是让他“夹着尾巴离开我的院子”;而警察在后来华兹华斯和“我”一起躺草地上出现,冷冰冰地询问华兹华斯在这儿干什么。这是暗示社会背景,暗示冰冷的文化氛围。
二是“我”的叙事。开始写三个乞丐准时来家里乞讨,再引出华兹华斯,就显得不奇特了,而且进行了对比,对这个诗人乞丐做了极好的铺垫。
三是华兹华斯的爱情悲剧。这是华兹华斯的生命支撑,他是在爱的等待中生存生活,是华兹华斯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精神之痛。
四是华兹华斯故事里那个姑娘肚子里的“小诗人”,很可惜随着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这个是华兹华斯的最痛之处,就像一把生活的锥子,插入了华兹华斯心脏最深处。
这篇小说真的是温情脉脉下的悲痛,悲痛之中又包含着生活的希望。
接着我带着对这种生活的贫瘠与温情的感悟,再次重读了《职业选择》和《母性的本能》。
《职业选择》中,伊莱亚斯不想当清洁车夫,这和前面所有男孩的理想相冲突,这也是一种铺垫。伊莱亚斯一直考试没成功原因应该有四个:一是父亲的棍棒教育,二是学校教育的不足,三是大家对他过重的期望,特别是学校校长,四是社会背景,当时他们所处的地方是英国殖民地,受到压迫和歧视。后来“我”一次考试就过关了,而且找到了海关工作,这说明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伊莱亚斯自己本人。一个人始终充满抱负,孜孜不倦地追求,但追求的目标一再降低,最终他降低要求做了清洁车夫,也就是一开始看不上的工作,不知道他心里是不是失望后的无奈,还是真的心满意足了。
《母性的本能》,劳拉生了八个孩子,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这真的是神奇的事,也是悲哀的事,然而劳拉似乎还是很开朗,我觉得不可能,是不是为了面子装出来的。但继续往后看,感觉劳拉不需要依赖男人,虽然生活艰辛,虽然孩子多,虽然她脾气大,会打男人,但是她还是很乐观,她不需要男人来做自己的支柱。但是大女儿怀孕后,让她失望了,女儿走了她的老路,她绝望了,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然后麻木了。所以女儿也无法支撑下去,自杀了,而劳拉已经对此没有感觉。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否是在说作为母亲自己能承受更多的苦难,但是绝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承受太多苦难,孩子的苦难更容易打倒一位坚强的母亲。
这样的一条街道,这样的一群底层人物,让“我”撼动,米格尔街在战乱中是有所改变的,但深层次的改变——也就是人性的改变——其实依然没有。所以在诗人之死的失望之后,最终的“我”绝望了,告别了这条米格尔街。在最后一篇《告别米格尔街》里,“我”因为航班的延误不得不再次回到米格尔街,但是“我”却发现米格尔街没有因为“我”的离开而改变,彻底失望之后,“我和他们一一告别,快步向飞机走去。我没回头看,只看着前面自己的影子,一个在柏油碎石路面上跳动着的小不点。”
最终还是需要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