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荒野之中看到的
——读《春牧场》 李娟 著
文/wind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题 记
所有的文字都在制造距离,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哈萨克牧民的与众不同。而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李娟说:“所有的文字都在制造距离,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哈萨克牧民的与众不同。而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李娟跟哈萨克牧民家庭一起经历了游牧迁徙的艰辛生活。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只是带着好奇去观望他们的生活。这段话提醒了我,虽然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但是他们跟我们有着相同的喜忧,对美好生活有着同样的期盼,对美有着同样的追求。
只是在荒野中,感情和需求更纯粹,更简单。
就像面对食物总是无法抗拒,吃饱喝足就会心生倦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满足,感受也非常的自然而然。
就像在无人的茫茫荒野中毫无惧意,因为“生存在这里的牧人都有着明亮的眼睛和从容的心”。
就像在荒野中出现的漂亮女孩子,拼命浓妆艳抹,浑身上下五颜六色,戴满了亮晶晶,却并不会觉得过分,只会觉得漂亮!
就像最严肃的活着与死亡的事情都会被打磨去尖锐突兀的棱角。因为他们“知道悲伤徒劳无用,知道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知道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
就像卡西烤制的馕,用装过牛粪的带着土块的破盆子当作烤盘,盖着前一分钟还是簸箕的薄铁皮,放在燃烧的牛粪中,李娟说:“虽然颇为惊恐,但是这荒野中会有什么肮脏之物呢?不过全是泥土罢了。”而这一条,如不是在荒野之中怕是万万做不到的。荒野是干净的、简单的。
就像荒野中的绣品们,“耐心地、轮廓模糊地美丽着”,等待着有一天来被女主人完成。离开荒野立即变身工厂化、流水线,要快要量。等待的过程是很美好的,虽然有些寂寞,也是寂寞的美好。
就像荒野中伴随每一只小羊羔的长大。“伴随,总是意味着世间最不易也最深厚的情愫。”不是总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嘛!在荒野中“伴随”稀松平常,简直就是日常举动。于我们,则是奢侈品,可遇不可求。
迁徙,是哈萨克游牧民的节日。虽然路难行,虽然“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但仍要充满希望地一次次启程,恭敬、微弱、驯服地穿梭在这片大地上”。在每次艰辛之中寻找小小的欢乐,去接受,去心怀希望,去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去循环往复这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
多想我也能拥有哈萨克人的精神,在人生转折处,无论前路泥泞坎坷,风雨交加,都能够抖擞精神,华丽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