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欧文.斯通 著 :麦田里的向日癸

麦田里的向日癸

——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欧文.斯通 著

文/杨咩咩。!?

前些日子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新闻:荷兰津德尔特花车节,其中有一个巨大的的梵高头像,为的是向梵高致敬。

我记得看到这个花车形象的第一眼脑海里想的是这么伟大的画家,过了这么久依然被世人所惦念的画家,生前是如此的不得志,生活是如此的窘迫,如果他知道在他身后却是如此的声名远播,他会作何感想呢?是一笑置之还是会略有所思?

那时候就想,要是我一定会抱憾吧!不能在生前看到自己的作品世人喜爱。真想知道梵高会怎么想,不过是不会有这种机会了,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一些传记以及梵高和弟弟提奥之间的书信来略微推测这位大家的所思所想了。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作者欧文·斯通查阅大量资料才整理而出的梵高的一生传记,当然里面一些对话、神情的描写加入了作者的自行想象,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梵高的更深入了解。

以前只知道《星空》、《向日葵》等举世闻名的画作出自梵高之手,梵高也只是在浩瀚的艺术世界里我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字而已。阅读完这本书似乎对梵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最初梵高是在家族的画廊里做一个卖画的经纪人,他把那些拙劣的画作以高价钱卖给那些不懂艺术的有钱人,他为画廊赚了钱,但他的内心并不十分接受这种非等价交换。他极力推崇的画作却不为画廊的人所接受,随着矛盾的激化,梵高最终离开了画廊,决心去做一位牧师。

听到这个决定,梵高的父亲是高兴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牧师,并且在他们梵高这个大家族里每一辈人里总是有人来继承牧师的行业。为了当好牧师,梵高也是拼了命地学习,并去了博里纳日传教,在那里他充分见识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觉得传教并不能解救他们,由于过分的工作热情最终被踢出教会。

自此他开始一心专研画画,也没有再从事其他工作,然而生活的一切开销全都靠弟弟提奥的救济。这是他的弟弟,也是他唯一的朋友,更是最懂他的人。正是因为提奥无私的救济,才能让梵高可以维持画画。

虽然那个时候梵高的画作基本是卖不出去的,但他还是幸运的,因为提奥无时无刻不在鼓励着他。对艺术的偏执和当时的不得志,最终让梵高还是走入了思想的绝境。

这样一位被后人推崇之至的画家在37岁结束了他的短暂而不得志的一生。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37岁的梵高在麦田开枪自尽了,虽然不能证实这个说法是否为事实,但是这个伟大的人物配上这传奇的结局总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

我想或许那时候不需要声名大噪,只要有多几个人欣赏梵高的画作,或许他可以在内心得到一些慰藉,说不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想。

欧文·斯通说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于是他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梵高的一生。

阅读这本书,虽说很难从书中参悟出多少高深的道理,但是对于喜欢梵高,想要了解梵高的人而言还是值得一读的。

有机会真应该去国外的博物馆亲眼鉴赏一下梵高的真迹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欧文.斯通 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