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殖民火星的科幻史诗
——读《红火星》 金.斯坦利.罗宾逊 著
文/糕点师
今天收到了一本新书,美国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的《蓝火星》。这是一本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书。多年前,我曾读过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的第一部《红火星》,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巨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到家,我从一堆旧杂志中找出一本十几年前的旧杂志,正是在这本杂志上,我读到了罗宾逊的火星首部曲《红火星》。
2001年,是中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年份。那一年,作家阿来刚刚执掌《科幻世界》杂志,在国内优秀科幻作者不断涌现的同时,大量欧美科幻文学精品也被陆续引进,美国实力派科幻作家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正是其中之一。《红火星》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契机,得以全文刊载于《科幻世界》2001年度春季增刊。回忆着这部小说的阅读过程,至今仍令我激动不已。
重新翻开杂志,回到《红火星》的世界,思维很快就沉入关于未来火星开发的宏伟篇章。
2027年,第一批一百名地球上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在火星登陆,他们的使命是改造这颗行星,使之适宜人类居住和文明延续。他们必须战胜极其严酷的环境,也包括战胜自我。
作者以精确的技术细节、史诗般的大手笔将人类征服火星的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令人身临其境。
西方科幻作家对火星一直是情有独钟,早在1897年,科幻作家威尔斯已经通过短篇描绘了文明开化的火星世界。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舍也曾在《猫城记》中描写了一个奇特怪异的火星世界。
布雷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阿瑟·克拉克的《火星之砂》,杰弗里.兰蒂斯的《火星穿越》等等作品,都详尽描写了人类对火星的光荣与梦想。
同时,我在思索,这样的科幻作品,为何迟迟不能在中国诞生。我们不能指望上天再派几个刘慈欣来拯救中国科幻,因为我们国内的文化土壤,似乎总是缺少一种令科幻文学茁壮成长的重要元素,那就是对科学技术的尊重以及对星空、宇宙的敬畏。
闲话扯远,我要尽快复习完《红火星》和第二部《绿火星》,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蓝火星》了,虽然名为火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蓝火星》并非最终章。十分期待作者围绕火星主题创作的其它作品早日与中国的科幻迷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