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蝶诗文集》
周梦蝶 著
恕我无知,直到去年看了一部纪录台湾文学大师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才知道周梦蝶先生。片子开头周公的出场即好似一位苦行僧的亮相,一袭蓝袍,如僧衣,沐浴着晨光起身,叠被铺床穿衣,出门去便利店买上一份当天的报纸,然后回来煮早饭,看报纸。在缓慢的镜头推导中,周公的一天缓缓拉开……
周梦蝶,原名周起述,1920年生于河南省淅川县, 1947年由于家贫和战乱的原因而辍学,加入了国民党的青年军。1948年他抛妇别雏,只身一人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开始了孤独一人的生活。
周梦蝶于1956从国民党军中退伍,为了生计,他摆过书摊,看管过茶庄,甚至还当过守墓人。也许是特殊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特殊的性格,周梦蝶在台湾诗坛上的确是个奇特的诗人,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就连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时也专卖那些冷僻的哲学、诗集、诗刊等文学读物,所以当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孤独国》出版后,人们送其雅号为“孤独国主”,1962年以后他每日静坐街头开始礼佛习禅,对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不为所动,俨如一入定老僧,成为台北街头一景,惹得许多人不买书也要驻足观看一番。
周梦蝶的诗融合了儒、释、道、哲学,充满了慈悲,读他的诗,心会变得很静、很空、很轻,思想仿佛变成了一只白鸽,在辉煌的天国里驻足停留……
我选择紫色。
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
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
我选择非必不得已,一切事,无分巨细,总自己动手。
我选择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选择以水为师——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我选择以草为性命,如卷施,根拔而心不死。
我选择高枕;地牛动时,亦欣然与之俱动。
我选择岁月静好,猕猴亦知吃果子拜树头。
我选择读其书诵其诗,而不必识其人。
我选择不妨有佳篇而无佳句。
我选择好风如水,有不速之客一人来。
我选择轴心,而不漠视旋转。
我选择春江水暖,竹外桃花三两枝。
我选择渐行渐远,渐与夕阳山外山外山为一,而曾未偏离足下一毫末。
我选择电话亭:多少是非恩怨,虽经于耳,不入于心。
我选择鸡未生蛋,蛋未生鸡,第一最初威音王如来未降迹。
我选择江欲其怒,涧欲其清,路欲其直,人欲其好德如好色。
我选择无事一念不生,有事一心不乱。
我选择迅雷不及掩耳。
我选择最后一人成究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