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普盖尼·奥涅金》
文/ 发现天鹅座(21天共读群)
题 记
有些书你是从第二遍才开始读的。这就好像,结交一个新朋友,你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彼此都很陌生。
昨天晚上。我读了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这首长篇叙事诗,创作于十九世纪初。全书由约四百节十四行诗构成,有着极其严格的格律,它的每行诗都有一定数目的音节,各行音节的排列是,9898,9988,9889,88。它音律的特色和语言的优美,从译文的角度难以辨认。我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读一个很多断句构成的小说。
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要什么事儿要去忙的,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它并不具有可以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立量,这是一个体验的生活,连死亡本身也要体验一下的人,他所以要体验死亡是想看一看死亡是否比生活更好,他什么事情都开始做过,可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到底。
他想的多,做的却很少,在二十岁上就已经成了一个老人,可是,到了老年时,他却因爱情而年轻起来,好像我们大家一样,他老是在盼望什么事情,因为一个人还不至于这样无知,以为俄国的现状能够长期保存下去,什么东西都没有发生,可是生命却消失了。
据说这首诗,奠定了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础,开辟了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在普希金以前,俄国文学的主要潮流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所以在这首诗里,你会时不时碰到普希金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批判,而且是脱离故事情节的。这样读者或多或少会有些不满,因为读者非常关心的是主人公的命运,对于我们而言,俄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学评论的环境,跟读者可能关系确实不大。
有些书你是从第二遍才开始读的。这就好像,结交一个新朋友,你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彼此都很陌生。你们不好意思,互相观察,眼神也有点躲躲藏藏,说的话有时候也毫无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因为你那时很关心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说对你的印象,而你呢?因为这种担心,也无暇顾及去,观察对方。这就导致了初次见面,往往,就是,一次小小的摸底,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你大概了解了,他的语速,他关心的一点事情,和他的一点点烦恼,但这些其实对于了解他还远远不够。
一本书也是这样的。当我今天早上再次翻起这遍《叶普盖尼奥涅金》的时候。心情上轻松了许多,因为我在,不再着急要把它看完了,我只是想要,再回顾一下,可是当我从第一段开始读起的时候,因为心情比之前要轻松许多,所以,不但读得很快,而且,接收里面的内容也要,容易很多。
读这本书完全是计划外的,昨天我去见了一个朋友,回来的路上,去了一家我曾经去过但没有开门的旧书店,这次它是开着的。书店很小,也就十来平米的一个小方洞,在一条巷子口,三五步之外的正街上,临近着一家电影院和很多餐馆商铺。我去的时候,三个男人站在门口聊天,一个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坐在里面的这个人,很他有意思,他坐在那儿仔细地端详着书架上的数书目,不时站起身来抽一本,翻一翻,然后又坐在那里仔细的看书目,显然是个顾客。
门口聊天的三个人,一个显然是店主,从他们聊天的内容判断,另两位也是二手书贩子。他们在说,天气马上就要暖和起来,很快就要大批的出货了,还在说曾经有很好的机会,能够得到不少明清时代的古书,但是错过了。
我不喜欢听别人这样谈书。他们用那么随便的语气谈书,把书当作方便面,家具,债券,或者房产,他们谈的不是书,而是可以用来交换的东西,这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很难受的。对我而言,好书,不是能够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的,他们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我好像在听三个倒卖妇女或者贩卖儿童的人在坦荡荡的交流生意经。所以我对这个书店印象并不好。
它是这样陈列的,一共除了门之外,三面墙全是书,里面,乱七八糟的摆着,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还有计算机和一些,前几年的畅销书,那些书籍。大面上看是按照新旧来分别的。那些看起来比较新的书,我根本就没有去留意,我知道我想要的书大概是什么颜色,大概是什么装帧?我在那里买下了,我所读的这一本,叶普盖尼奥涅金。
其实这本书我自己本有两个版本,都买了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一直都没有看,我不知道是因为那本书的装帧,让我没有想读他的愿望,还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我和它的联系,总之,这是一本我感兴趣,但却没有机会去碰的书。
不明白为什么,这一次在旧书店里碰到的这一本,就让我有很强的想要读它的愿望。我大概思考了一下,首先这一本不厚,大概有一公分,灰色的封面,正当中一幅剪影式画片。白桦树林里,一男一女相对错位的站着,男的双手背着,背后的手抓着一杆手杖,女的穿着高腰的裙子,低着头,右手拿着一个手绢,他们不像是在说话,倒像是在沉默,男的在观察女的,女的,很伤感。可以说从封面来看,这是一本典型的老书,它既不是硬封,也没有过塑料。打开里面一看,第一页上写着,1986年6月9日,于天津,这是一本,有前任主人的书。然后第二页是空白的,右上角一幅速写,下面有签名,估计这就是普希金了,这个铅笔速写看起来放在那很漂亮,我不是说人漂亮,是说在这一页上那么一个头像,然后下面一些字母,感觉是最好的装饰。在翻一页就是那一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作品那种样子,一个双边的框框,上面写普希金著,下面大字叶普盖尼奥涅金,在下面,冯春译,然后,隔上老大一截,下面,写着上海译文出版社,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打开一本书,看到这样的一页,总觉得有想要读下去的愿望。
再来说说我之前的那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嗯,我想你肯定在书店里见过他的朋友兄弟姐妹,因为这本书,是那种像暗红色花纹的窗帘一样的书封,然后呢,从书脊上看,上黑下红。这本书是硬皮的,然后,封面有一个像墓碑一样的形状里嵌着书名、作者和译者,在这些信息,却是一张电影海报一样的照片,两个男人,两个巨大的半身像,一前一后,前者目光深邃,后者手里拿着枪,像个走样的邦德模仿者,眼中冒着怒火。在他们的下面,在这两张被虚化了的照片下面,是一片,是一个码头的情况,看码头的远处。有四个人,两个人站在中间,另外两个人远远的站在左右手,其中一个端着枪传另一个人,瞄准,而另一个人呢?枪还在肩膀之上。很显然,如果对比封面的话,这更像是一个商品,而我,前面在旧书摊买到的那本,更像是一本书。
我对比了一下里面的翻译情况也是,一样,我买的这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的要好得多,而且字的大小,排列,都会让读者更舒服,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章节用很大的字写,可是内文的诗却用很小很小的字,让人感觉,他一直是在引用,而不是一本书籍的正文。这样的编排实在很糟糕。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在碰这本红皮子的,叶普盖尼奥涅金。
好了,现在让我们给没有读过这一首诗的朋友们介绍一下,他大概都讲了些什么。
从前面的段落来看,奥涅金几乎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但是似乎他很聪明,所有的领域呢他都有所涉猎,这让他在社交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然而他最感兴趣的事情却是,“那奥维德哥唱过的,奇妙的学问——甜蜜的爱情。”显然我们的奥涅金是一个情场上的高手:
花样翻新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能叫天真的少女惊奇,
能显得无限惆怅,叫人担心,
能用甜蜜的恭维去讨人欢喜,
他能抓住柔情蜜意的一瞬,
用他的智慧和热情去征服
天真无邪的少女的成见,
耐心等待不由自主的爱抚,
他能想法求取对方表白爱情,
善于谛听一颗心的初次颤动,
他追求爱情,绝不轻易放手,
终能在幽会中和情人相逢,
可过后他会在僻静的处所,
面对面给她好好的上一课。
他有敏锐而冷静地头脑,但却日日纸醉金迷,“每天至少要花上三个钟点,对着大小镜子左顾右盼。”但是他早已厌倦了当时的各种娱乐,在剧院,在宴会厅,他都是过客。然而,他还要不断地出入这些地方,很晚才回家,日到竿头还在床上。他一直在徒劳地寻求快乐。直到彻底厌倦出门猎奇。但真正改变他的是父亲的死带来的破产,以及之后紧接着的叔叔的死带来的新的遗产。他住在了已故叔父的庄园,在那里,结交了故事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一个男人(几乎是个少年),富有的诗人,连斯基。
一个女人,暗恋着奥涅金,达吉亚娜。
连斯基爱着达吉亚娜的妹妹奥利嘉。
达吉亚娜,咱们的女主人公,是个安静的姑娘。她没有妹妹那样美丽,腼腆,忧郁,沉默寡言,胆怯的像林中的小鹿,虽然住在自己的家中,却好像是别人家的姑娘。轰然的笑声,轻佻的玩乐和喧闹,她全不感兴趣。她喜欢在朝霞升起之前,独自来到阳台上面……她爱上了奥涅金。
她给他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我相信,如果读得懂俄语,这封信一定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出自单纯而无知的热爱,用率真地语气表达。
奥涅金深知自己无法满足于平静的家庭生活,拒绝了达吉亚娜。
然而,连斯基带着奥涅金参加了达吉亚娜家的聚会彻底改变了四个人。聚会上,奥涅金发现连斯基说没有其他访客是假的之后,故意和奥利嘉亲近,不停地邀请她跳舞。连斯基妒火中烧,中途回家,迅速请了中间人传话给奥涅金决斗。奥涅金没有拒绝,在决斗中,连斯基当场毙命。奥涅金从此离开农庄。
几年后,奥涅金在莫斯科的社交场合遇上了已经嫁给一位将军的达吉亚娜。发现自己深深的眷恋,不顾一切地每天登门拜访。同样,难以忍受思念之苦的奥涅金写了一封信。同样,也遭到了无法改变的拒绝。
如果能读懂这两封信,这本书才算真正读过。当然,我是说原文,而不是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