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的前世今生

游民的前世是游士,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抑或苏秦和张仪,都是游士。他们周游列国,兜售富国强兵的方法,有点类似现在的职业经理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控制舆论,钳制思想,禁止知识分子周游列国。游士活动的范围被固化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到了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废黜百家,游士失去了思想基础。他们只能归顺统治者的意志,依附权力,不再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彻底落下帷幕。

游民的前世是游侠,最典型的游侠就是荆轲,荆轲刺秦王是游侠的最高梦想。游侠是游民的崇拜对象。他们渴望成为游侠那样的人,武功高强、行侠仗义、义薄云天、胆识过人。

金庸借助《鹿鼎记》韦小宝的嘴,说出了小说的主题,义。韦小宝为什么游走于天地会跟大清之间?就是因为一个义字。他自己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这点也很吻合游民的特点。

游民是脱离了宗法和家族秩序的人们。在宋代,由于工商业的兴起,再加上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大量的农民脱离了土地,于是形成了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游民阶层。游民阶层呈现了很多统一的行为,而文化就是统一的行为。游民文化影响了通俗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在表达游民文化。游民文化影响了社会结构,天地会和哥老会就是以游民文化为基础的组织。

大部分游民都是文化低,见识浅,视野狭隘,导致了他们只看眼前利益,有奶便是娘。他们没有明确的立场,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在利益面前,很容易放弃立场和价值观。

农民为什么会脱离土地?大部分都是不安分守己,不循规蹈矩的农民。脱离土地成为游民之后,野蛮的性格变得尤为突出。游民崇拜武力,甚至崇拜暴力。他们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技能,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腱子肉和力气。

大部分农民脱离土地成为游民之后,选择了卖力气的工作。挑夫、脚夫还有从事漕运工作,是大部分游民的首要选择。为了取得雇主的信任,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挑夫一开始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后来逐步演化为哥老会。哥老会就是袍哥,袍哥文化影响了川蜀的商业文明。漕运水手为了抵抗外界风险,自发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了槽帮的组织,后来演化为上海的青帮。

如果没有金庸,游民文化岌岌无名的可能性很大,经过金庸的夸张和渲染,游民文化大放异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义薄云天、锄强扶弱成为游民文化的代表符号。金庸给游民荒凉的精神世界种下了一片绿洲,构造了一个童话世界,虽然是人造幻影,但是给野蛮和愚昧的肌体注入了侠气、勇气、正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游民文化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