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一定要拆散大家庭?

商鞅在改革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大家庭滋生了很多滥竽充数的闲人,耽误了富国强兵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鞅下定决心拆散大家庭。为此他做了俩件事,土地改革和编户齐民的郡县制度。

这俩件事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正是因为这俩个基础,历代王朝才有可能中央集权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为什么一定要集权呢?背后有一个管理成本的问题

一个组织化程度非常高的小团队可以轻松统治无组织的广大民众。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一般有俩个思路,要么就是提高统治集团的组织化程度,要么学习商鞅的做法,拆散大家庭,让广大民众尽可能地成为一盘散沙,越散越好。

我们看看蒋介石是如何提高统治集团的组织化程度的?利用血缘关系和同乡关系来提高组织的紧密程度。财政部长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小舅子,军方陈诚是蒋介石的干女婿,军统戴笠是蒋介石的同乡。通过非亲非故的关系,蒋家王朝内部的组织化程度很高。

在这方面,历史上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比如说东晋时期,统治集团的组织化程度就很低,一会是王与马共治天下,一会是谢与马共治天下,一会是桓与马共治天下。这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分散的门阀政治。东晋王朝内部是一个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小团队。这种管理团队注定效率不高,同时也预埋了东晋王朝覆灭的伏笔。即便是打赢了一场振奋人心的肥水之战,覆灭的命运依旧避免不了。核心就在于这里,中央内部的组织化程度太低。

中央内部组织化程度低,也不是完全不可救药,怕就怕,中央内部组织化程度低,而地方却形成了高度紧密的组织。以分散管理集中是管理学大忌,完全违背了中央集权的管理原则,中央集权之所以可以实现少数人管理绝大多数人的目的,是因为它做到了用集中来管理分散。

我们看看摇摇欲坠的晚清,慈溪和光绪的关系并不紧密,而地方却形成了紧密度非常高的组织。最典型的就是湘军,为了抗击太平天国,曾国藩基本上把整个湖南都组织起来了,形成了非常紧密的湘军。后来又出现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这些都是肉眼可见高度紧密的地方组织,其他省份比如四川,出现了高度紧密的袍哥。这个组织脱胎于天地会,在晚清时期发起过著名的四川保路运动。

用分散来管理集中,在管理上面是很难实现的,清朝的覆灭是时间早晚问题。为什么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庞然大物清朝就应声而倒?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地方的组织化程度过高,而中央的的组织化程度却过低。

倒推历史,你会发现商鞅的伟大。他用土地政策和郡县制度的组合成功地剪断了血缘纽带和乡土纽带,让整个秦朝成为了一盘散沙。尤其是土地政策,竟然让大家庭自动解散,化整为零。不得不佩服商鞅的土改政策。

商鞅拆散大家庭,一方面提高了国家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管理成本,中央越集权,民间越分散,管理成本越低。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为什么商鞅一定要拆散大家庭?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