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需要特务?

战国时期,卫国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福,妻子求的是发小财,得到100捆布匹,丈夫不理解,问为什么要这么少?妻子答道:如果发大财,你就去买妾了。

夫妻祈福的故事告诉我们,再亲密的人也有利益分歧。论亲密度,君臣关系显然不如夫妻关系。既然夫妻关系会有利益分歧,那么君臣关系也同样存在利益分歧。再往前推进一步,臣子之间利益分歧更明显。存在分歧,就存在纷争,意见不一。法家认为,存在纷争才是正常的,众口一致是不正常的。一旦众口一词,肯定有问题

一旦众口一词,皇帝被蒙蔽的概率就会增大,甚至有可能发生权力颠覆的现象。如何规避这个问题呢?

在正常的官僚体系旁边安放了一个特务制度,可以理解为左右互博的关系。左手是贤人政治,右手是特务政治。对于儒家知识分子来说,特务政治是他们深恶痛绝的事情。诸葛亮在出师表就明确给刘禅建议,亲贤臣,远小人

贤臣就是儒家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官僚体系,这里的小人指的就是特务,给皇帝输送小道消息的人。在这方面,明朝把特务制度的优势发挥得淋淋尽致,前有东厂,后有西厂。从王振,到刘瑾,最后到魏忠贤,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权势滔天。

为什么有王振的前车之鉴?皇帝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依赖特务制度。后来又弄了一个西厂呢?原因有俩个

首先是皇帝不能言说的苦衷,站在权力的金字塔,想获取客观、真实的信息实在是太难了。举个例子,大臣说现在闹饥荒,百姓没有粮食,皇帝说,既然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吃肉糜?

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养在深宫,长在妇人之手的皇帝,都没有能力获取到。何况是其他信息呢?

分清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谁是贤才,谁是蠢材。这些问题即便是对于当朝宰相来说,都未必是容易的问题。对于皇帝来说,这些信息简直就是宇宙奥秘,没有客观真实的资讯,想破解这个难题,基本没有可能。

怎么办呢?建立特务制度,对自己直接负责。所以说,虽然有王振的前车之鉴,但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继续使用特务制度。为什么后来有出现一个西厂呢?这说明,特务制度确实解决了信息获取问题,但是特务制度又靠谁来监督呢?好吧,干脆在来一个监督特务制度的制度,于是西厂出现了。

必须承认,特务政治在刚开始操作时,效果特别突出,皇帝可以即时掌握一手的消息,迅速做出判断,提拔谁,罢免谁?当年齐威王为什么可以一鸣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早的出处就是用于形容齐威王的,齐威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除了一鸣惊人,还是田忌赛马,还有门庭若市)

迅速判断清楚,即墨大夫,和阿大夫,谁有能力,做出了结果,但是没有打点皇帝身边的人,导致没有人帮着美言?谁没有能力,做不出结果,但是打点了皇帝身边的人,导致皇帝的近臣都争先恐后说好话。

但是,要想在全国范围内运用特务政治搞清每一位地方官的执政优劣,整个官僚体系就会自保,大家人人自危,出现大明王朝的局面。在关键时刻,谁都不愿意跟大明共生死。对比南宋的崖山之战,再对比钱谦益在大雨中下跪,迎接满族的铁蹄踏入南京,你就会发现特务制度一旦过于庞大,它所带来的负面,同样不可小觑。

在这个问题上面,中央官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天天更皇帝见面,皇帝收集信息相对容易。最惨的是地方官,在古达通讯落后的年代,特务的小报告,直接可以决定生死。为了自保,地方官发明了一个全身之术。

举个例子,西晋杜预深得皇帝信任,即便如此,他还是没少贿赂晋武帝身边的人,有人问他这是何苦?他的道理是这样的:我并不植物这些人在皇帝身边说自己的好话,但是可以让他们不说自己的坏话,挑拨自己跟皇帝的关系。

当年吴起远赴楚国,其实就是在这方面吃亏了。魏武侯去世之后,继任的君主,对于吴起没有多少信任,再加上身边的人撺掇,一代名将最终惨死在楚国。显然,杜预吸取了这个历史教训。

杜预的做法,给外臣树立了一个榜样,如何防止特务制度挑拨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历史上外臣经典的做法,就是把天高皇帝远的劣势转为优势,盘剥百姓,聚敛财货,拿这些财货去贿赂中央高官、打点皇帝身边的近臣,就算他们不在皇帝身边为自己美言,至少也不为难自己。

特务制度本意是为了解决腐败问题,随着历史的演化,反而滋生了腐败问题。有点像七伤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现代有些层级多、人力密集型的企业,高高在上的老大,也喜欢使用这套特务政治。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皇帝为什么需要特务?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