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在管理上面,有三个原则,一个是不忍欺,这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是不能欺,要做这点,管理者需要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第三个是儒家最鄙视的境界,不敢欺。法家追求的就是不敢欺。通过严刑峻法和各种手段,让底下人不敢欺骗皇帝。

虽然儒家瞧不上法家,其实法家也有自己的苦衷。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处于权力的金字塔塔尖。如果做不到不敢欺,从下面传到皇帝耳朵的信息,会极大地变味,极大地失真,甚至是南辕北辙。基层说的马,到了皇帝那里,说的可能就是是鹿。如何解决信息传递失真的问题呢?

法家帮皇帝想了一个方法,挟智。什么意思呢?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故问。之所以要这样搞,是为了在自己无法掌控的信息汪洋里,抓住极少数自己知道的信息作为杠杆,去撬动大多数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在现代管理中,很多层级多的大公司领导,也喜欢使用这种管理方式。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为了管理底下的区域总经理。特意授意供应商给总经理送礼。这样,他就知道谁老实,谁不老实。

著名的《河伯娶媳》主人公西门豹也干过类似这样的事情。他谎称自己丢了一个车轴上的小插销,派下属去找。东西本来就没丢,当然找不到。西门豹又派了一拨人去找,这回竟然在一户农家里面找到了。通过这个办法,西门豹摸清了哪些人老实,哪些人不老实?

通过明知故问的方式,迫使底下人战战兢兢,觉得领导明察秋毫,先知先觉,不敢欺骗领导。这俩个案例都是典型的法家手段。

战国年间,韩昭侯也曾经使用类似的案例。韩昭侯派特务去各地巡查,使者回来汇报工作,说一切安好,没有什么事情发生。韩昭侯不依不饶说,你再想想,特务想半天,搜肠刮肚说,我再回来的时候,发现一只黄色的小牛在吃道理左边的禾苗。

韩昭侯马上嘱咐特务,刚才这番话必须严格保密,对谁都不能讲,然后下令:现在是禾苗成长时间,我们韩国早有禁令,严谨牛马偷吃禾苗,但官吏执法不严,导致牛马毁坏了很多庄稼。有关部门赶紧把牛马毁坏庄稼的事情统计上报,谁查不清楚就重罚谁。

如果我们开天眼,韩昭侯其实想通过,特务给汇报的一点信息,撬动背后一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典型的明知故问的政治手段。

政令一出,统计报告很快就递交上来了,韩昭侯发现哪一份报告都没有提到南门小牛吃禾苗的事情,于是下达第二道命令:统计有误,再查,再报。

事情到这一步的时候,其实有点为难人。即便你是地方官,你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关注到,毕竟你的人手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知道这么小的一个事情。

没办法,为了撬动背后的信息海洋,只能暂时牺牲其他事情的推进进度,暂时把精力放在撤查小牛吃禾苗的事情上面来。

官员们又去复查,果然发现漏报,这样一来,大家都佩服韩昭侯,不敢欺,从此人人惴惴不安,不敢胡作非为。

很明显,韩昭侯也属于法家代表人物,不管嘴上如何说爱民如子,仁爱治天下,但他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行政手段,跟法家的作风如出一辙。

背后的苦衷,确实能理解。毕竟再皇权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太慢,信息极其容易在口口相传的道路上失真。如何获取一手信息?成为每个皇帝头疼的问题

而揣着明白装糊涂,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最终达到不敢欺的结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为什么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