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为什么要讲排场?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当时邹忌是齐国总理,通过跟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巧妙地说服了齐威王广开言路,获取真实的信息。

除了这篇课文,邹忌在管理上也贡献了一个文化遗产。管理者要讲排场,坚持必要的奢侈。他认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美德,只是农民的美德,总理对国家贡献最大,应该享受最高级别的财富和荣耀。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的管理者,喜欢穿金带银,购买奢侈包,甚至去整形?简单地认为,这是土豪才做的事情。我也固执地认为,优秀的管理是不需要装饰的。所以我从来不带表,很少买奢侈品,也不是非得穿名贵的衣服。

现在我理解了。邹忌认为,管理者讲排场其实是为了降低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他的前辈,名相管仲说过三句经典名言,非常能代表这个观点。

贱不能临贵。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身份卑贱的认没法管理身份高贵的人。这点我深有体会,在北京做管理的时候,只要你底下有北京人,你就发现你的管理难度很大。到不是说外地人卑贱,北京人高贵。这里的贱更多指的是心理劣势,这里的贵指的是心理优势。北京人天然底气十足,有强烈的优越感。心理劣势的人是很难管理心理优越的人。

后来我总结了一个经验教训,不招聘北京人。管仲刚开始管理齐国的时候,这个问题更明显,于是齐桓公授予管仲总理的职业。

贫不能使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贫穷的人很难使唤有钱人。管仲认为自己虽然贵为国家总理,但属于破格提拔,就职时间太短,还没有攒下什么钱,人一穷就没有派头,支使不动那些富人。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如果员工家境很好,开着法拉利上班。还经常把车停在领导的二手车旁边。就算领导能克服心理障碍,摆一摆领导架子,但是这样的员工怎么能管理好呢?

在我身上就有过类似这样的经验教训。很多员工,得知我在租房,而他们住在自己家的豪华大平房。在我面前腰杆硬了,口气硬了,抬杠的次数也增加了。

基于这个原因,齐桓公马上拨款,把财政全年税收赐给管仲

疏不能制亲。外人不能管理亲人。为什么很多企业要坚决不允许企业招牌创始人的亲戚?因为职业经理人根本管不了。亲戚越多,管理难度越高,管理成本越高,非常影响企业的效率。为了方便管仲管理皇亲国戚?齐桓公拜管仲为仲父。

不得不佩服管仲,他说出了职业经理人的心声,相隔千年,也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方面,我是吃过很多亏,受过很多委曲。为了顾全大局,经常自我牺牲。本质原因就是疏不能制亲。

 

当管仲有权、有钱、还是国君的二爸之后,从此终于可以在齐国说一不二,大展拳脚,带领齐国走向繁荣富强,帮助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

管仲作为邹忌的前辈,在管理上坚持必要的排场,必要的奢侈。邹忌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既然珠玉在前,那我就有样学样,坚持齐国的优良传统。

在管理上,齐国的俩代名相都认为奢侈和排场不仅仅是应得的,而且是必须的。背后有什么心理学依据呢?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拜高踩低、嫌贫爱富、欺软怕硬都是天性。你没有钱,你就会被嫌弃,你地位不高,就容易被人踩在脚下,你性格绵软就会被欺负。这点即便是宣扬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的佛教,也要靠高大的庙宇和金光闪闪的佛像来唤起人们的敬畏感。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面,是进化出来的心理记忆,成为人类的天性。管理者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奢侈的排场震慑统领群臣。

有没有反天性的逆向操作呢?晏子就是反向操作的高手,这是另外一种管理模式。

与管仲高调奢侈的作风相比,晏子是勤俭节约,举止低调的风格。从群众的视角出发,晏子的形象显然更高大,更符合我们对总理的期待,民众自始自终地认为做官就应该做清官,不能做一个讲排场,讲奢侈的贪官。

既然晏子更符合总理的形象,那是不是,晏子治下的齐国一定更繁荣,更富强呢?不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管仲时代的齐国狂飙突进,雄霸天下。而晏子时代的齐国即便没有沦落到苟延残喘的程度,至少也是危机四伏,姜姓齐国已经离亡国不远了。

虽然道德上,晏子更符合我们对清官的想象,但是,回到治国方面,毕竟看的是硬实力,你有没有实力统领群臣,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做事情。如果没有这个实力,即便你很勤俭,很低调,对于国家来说也不是合格的总理。

道德模仿的晏子输给了讲排场讲奢侈的管仲、邹忌,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管理?思考清楚,为什么要讲排场?为什么要坚持必要的奢侈?

对于管仲和邹忌来说,奢侈的排场不仅仅是自己应得的,更是管理不可或缺的方式。这种方式顺应了人性,自然可以,降低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管理者为什么要讲排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