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的管理方式为什么不靠谱?

在战国年代,百家争鸣,在治理国家上面,孟子提出了一个与法家完全不同的观点,以德服人。这个治国理念被总结为俩个字,王道,用王道来治理天下。与之对于的治国思想,就是法家霸道的理念。这个理念不断演化,变成了现在横行霸道的意思。

为什么没有人采纳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呢?关键在于,它不靠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就拿魏惠王来说,他跟孟子的关系很好。在孟子的影响下,他干了一件以德服人的事情,解除山泽禁令,准许人民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按照现代的标准,这是标准的仁君,君主牺牲自己的利益,与人民共享。很靠近儒家财散人聚的观点。后来,魏惠王又垄断了山泽之利,不允许人民捕鱼打猎。

因为这个方式极其不靠谱。与种地相比,捕鱼打猎更符合人类天性,是更轻松的做事方式。时间一长,人们就不愿意种地,地就荒废了。在战国时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每个国家都是以农为本。不种地,是动摇国本的事情。

只有政府把山泽之利垄断起来,绝不向老百姓开放,这样,民众要想生存下来,只有耕地这条唯一的道路。等大家都逼得去耕地,对土地的需求才会提高,老百姓才有动力开垦荒地。

同时,还可以削减类似陶渊明这样隐士的生存空间。陶渊明这样的隐士只能活在魏晋时期,皇权对民间的控制力度降低。在战国年间,谁都别想,遗世而独立,必须出来种地或者打仗。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一个观点,以德服人貌似高尚,在实操层面其实很不靠谱。这个道理听上去很美,实则是美丽的泡沫。在高度竞争的战国年代,谁实施以德服人,谁就先被灭掉。

不光是孟子,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都追求以德服人的王道,经常为它奔走呐喊。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看懂,所谓王道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治国的方式。只有道德而没有实力的话,根本不可能赢得多少人的归附。

所有的群居动物都只会归向强者,人类也不例外。道德只能为实力锦上添花,没有实力匹配的道德只能作为个人修养。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曾经我带过一个员工,我总是想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他,希望他终身学习、严于律己。最终的结果,他该迟到还迟到,该懒散还懒散,吃喝玩乐一样都没耽误,唯独不学习。其实本质上,还是因为他不认可你的的实力,这种类型员工,只会依附强者,不会归向道德标兵。

这是人性,是群居动物的天性,弱者顺服强者,强者自带光环,人类一点也不例外。顺从强者,盲从强者,其实是一种天赋的能力,是人类的生存优势。想象一下,在一个原始的部落里,部落成员对首领的盲从度越高,生存优势也就越明显。为什么有的管理者会逞强?原因也在这里。如果你示弱,员工的盲从度就会降低,你的管理难度、管理成本都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嗓门大的人做领导有优势?嗓门大是强者的特征。甚至可以这么说,嗓门越大,盲从度越高,嗓门越小,质疑的声音越多。

一旦民众发现首领不够强大,他们就会制造一个神,造一个神来崇拜。关羽就是中国的造神运动。

在神的面前,人会下跪,会奉献,甚至会牺牲,一切都来得自觉自愿。前段时间,有个新闻特别有意思,理发品牌文峰,有一个神仙是浩哥。浩哥是他们的创始人,员工是这么形容的。

大家感受一下:浩哥是有天眼的,我们要相信他安排。浩哥掌握万物规律,是首屈一指的三百六十行状元大满贯。

这不就是当代造神运动嘛,通过这种造神运动,我有理由相信文峰内部的凝聚力非常强。

当然过度盲从也会有隐患,一旦失误就会万劫不复,万一某一个重要的决策发生失误,所有人的盲从就会把整个国家或者企业推进深渊。这当然是后话。

在国际竞争高度激烈的战国年代,要想生存,要想胜出,靠的绝不是以德服人王道,靠的是实力,靠的是法家富国、强兵的霸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以德服人的管理方式为什么不靠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