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可以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化繁为简,把富国强兵简化为俩件事,耕地和打战。如果非得二选一,其实是一件事情,那就是打仗。因为种田带来的好处远远不能和打仗相比。
为什么商鞅要把国家简化为一件事情呢?他认为,利益的来源只有唯一的渠道才是最好的,渠道越多越不好。所有政府必须有意识地追求利出一孔,千万不能利出十孔。
背后蕴含了一个物理学原理,压强原则。为什么池塘的水可以形成漂亮的喷泉?因为所有的水都出自同一个小孔,只要能做到从一个小孔出来,美丽的浪花就可以喷涌而出。
商鞅这个思路,对于现代国家,肯定不适用。与秦国相比,社会结构、社会复杂度,完全不一样。今天的社会经济呈现多元化状态,民众谋生的方式百花齐放。一会儿外卖经济,一会儿共享经济,一会儿直播带货,新行业层出不穷。
利处一孔的思路,适用于人员结构简单、业务简单的企业和个人。那个时候的秦国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利处一孔的思路虽然遇到了改革的阻力,整体上看,非常成功,他把秦国人民都变成了好战分子。
因为没有别的出路,只要你想改善生活,那你就必须去打仗,所以打仗对秦国人民来说,跟过年差不多。
除了这个原因,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有,人类的天性。
从天性来说,耕地并不符合人性。我有过种地经验,无论是割稻谷还是插秧,都是非常反人性的操作。小时候,为了逃避割稻谷,我曾经萌发过自残的想法,故意割破手指头。实在是因为割稻谷太反人性了。集体捕猎才是天性。
只有你把人当成猎物,打仗就是集体捕猎。商鞅通过爵位激励,成功地做到了这点。杀人就可以获得爵位,跟远古祖先上山捕猎获得奖励,没有区别。
人类有个特点,学坏比学好容易得多,坏是天性必然,而好来自后天努力对天性的压制。从天性上来说,让农耕国家变得好战,并不困难,相反,让游民民族变得和平,喜欢种地,却非常困难。
就这样,在商鞅的领导下,秦国人民好战的热情极大地诱导出来了。在利处一孔的激励下,秦国人民个个都是好战分子。如果仔细思考,这种国家其实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因为过于好战,一旦修养生息,就会产生巨大的内乱问题。
怎么解决稳定性的问题呢?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这都是非常头疼的问题。一般来说,要积极性,就得放弃稳定性,要稳定性,就得放弃积极性。
我们看看是如何腾挪的,既要积极性,又要稳定性。
积极性在利处一孔的爵位制度激励下,秦国人民已经是好战分子了。关键是怎么解决稳定性的问题?商鞅的原则是5个字,良好的顺从性。
削弱秦国人民独立思考的能力,封闭他们的信息渠道,不要读书不要学习,不要有什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否则,秦国人不服管教,朝廷指东,他们非要往西,还说除一大套理由,连带着把周围人都蛊惑了,非常影响国家的稳定性。
什么方法最能训练人的服从性呢?当然是军队,军队是所有组织结构里最强调服从纪律听指挥的,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在商鞅的蓝图里,通过利处一孔的政策导向,把老百姓调教成积极的好战分子,通过军事化的训练,又把老百姓调教成了国家奴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点他确实做到了。
今天我们当然知道,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应该利处十孔,如果利处一孔,整个社会一定高度内卷,竞争高度同质化。为什么东亚竞争这么激烈,就是因为精英分子集中有限的几个赛道里面。
但是,商鞅利处一孔的思路,对于创业企业、中小企业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只有你利处一孔,你才能生产,只有你利处一孔,你的经营效率才高,只有你利处一孔,你才能快速深刻地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利处一孔的案例,一家小小的板栗店,通过品牌营销,聚焦在板栗业务上门,用心做一款让你吃一次就爱上的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