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在《浪潮之巅》详细阐述了硅谷为什么是世界的创新高地?不是因为旧金山温暖宜人的气候,也不是因为旁边有斯坦福大学。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旧金山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孕育了工程师文化,淘汰了官本位文化,对于一线员工的创造力给与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为什么以色列可以成为仅次于硅谷的创新中心?核心原因同样是因为多元文化。各个国家的犹太人汇集在一起,发展出了多元文化的基因。
多元文化对于创新有巨大的支持功能,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弊端。起码商鞅是这么认为的,商鞅不仅认为有弊端,还觉得弊端不小。
这个弊端就是效率低下。
在商鞅那个时代,儒家思想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同样是因为效率低下。儒家出发点是宗法制度,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所以,儒家的管理手段非常强调领导人以身作则,渴望出现一个道德高尚的明君。通过德行影响身边的人,身边的人提升之后,再去感召他们身边的人。
简单来说,儒家认为道德可以像新冠肺炎一样,飞速传播,总有一天,全天下的人都会被感染到。
对于时不我待的法家来说,他们接受不了任何效率低下,慢性子的做法。儒家这种使用道德感召力来治理天下的方式,跟法家势必水火不容。
我们看看法家对于司法制度的建设,你就明白,法家为什么一定要禁止多元化,统一价值观?
法家虽然搞了很多制度建设,搭建了很多规则。但是,法家敏锐地主意到,打官司是一件太耗时耗力的事情,成本超高,非常不划算。
狄更斯的《荒凉山庄》,描绘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法律诉讼。这场官司耗尽了几代人的青春、健康和金钱。好容易熬到了最后的结果,这个时候官司的标的物,已经被官司消耗殆尽。
如果商鞅跟狄更斯处于同一时代,一定会因为类似的共鸣,而引为知己。这种思路,在现在的民间依然存在。面对纠纷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私了,就是因为诉讼耗时耗力,最后还未必有结果。
这就是成本意识在起作用,在诉讼阶段,当事人肯定没法工作,精力也搭进去不少,还会打乱自己正常的工作节奏。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打官司,原因就在这里。
既然打官司为影响国家效率,耽误秦国富国强兵的道路。如何让纠纷在民间自己消化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禁止多元化,统一秦国的价值观。
商鞅变法里面,有很多禁止。禁止捕鱼,禁止读书,禁止做隐士,禁止喝酒,禁止娱乐。一切跟耕地和打仗无关的事情,都是不光彩的,只有从事耕地和喜欢打仗,才是光荣的。在这种导向明确的价值观下面,人们很容易判断,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一旦价值观趋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任何人都可以马上判断,谁对谁错,而且所有的人的判断高度趋同。根本不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
之前我有个员工,跟我们价值观极度不同。你说什么,他都有理,他犯了任何错误,都有一堆理由。从现实考虑,这种员工极大地增加了管理的时间成本,极大地拖慢了团队的前行速度。你说他人品不好,他还说你人品不好呢,你说他三观不正,他还说你三观不正呢。根子上还是因为你俩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不同,是非就没有标准,没有是非标准,他就不认同你对他的处罚。
一旦价值观一致,很多问题直接就能在民间自动解决,根本不用司法裁决,国家运作效率高。这就是商鞅希望看到的局面。
多元化的优点提高了创新能力,缺点就是影响国家运转效率。在这轮经济大调整下面,高效率发展模式逐步被公平发展模式取代。在经济世界里面,多元化发展,百花齐放会成为经济下半场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