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要惩罚唱赞歌的人?

在讲商鞅之前,有必要了解儒家的管理方式。儒家喜欢标榜自己用仁爱来治理天下。常用的方式就是诉诸感情,诉诸逻辑。什么意思呢?我用感情来管理你的行为,如果感情不能影响你的行为,我就跟你讲道理,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服你按照我的想法做事。

对于法家来说,这俩种方式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效率低下。我从事管理多年,在这个点上,我认可法家观点。讲感情,讲道理的方式很好,很温情,最大的弊端就是效率低下。

我之前有一个员工,有一段时间掉发掉得很厉害,经常感冒发烧,动不动就不舒服。但是他的续班率很高。对于他的管理行为,更多是讲感情,讲道理。到了后面,他连正常的上下班的制度都不能遵守,周一到周五不来上班,周末来校区上课。在中间还发生过俩次矛盾,一次是交待的事情做得很敷衍被我骂了,一次是因为校区调课的事情,肆意妄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适得其反的局面?核心原因在于,过度的诉诸感情,诉诸逻辑。这种管理方式演化到最后,一定是一个员工懒散,效率低下的局面。

类似这样的案例很多,有些员工还是很高的领导岗位,无一例外,最后的结局都是上班懒散,效率低下,执行力一探糊涂。要结果没结果,要节奏没节奏,稍微督促下,他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为了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商鞅就一定会惩罚唱赞歌的人。在商鞅变法第十年的时候,舆论开始扭转,很多人开始对变法唱赞歌,认为变法确实非常好。谁都没想到,商鞅表现了冷酷的一面,认为这些唱颂歌的人都是干扰法纪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放逐到了边境。从此以后,秦国再也没人敢点评法律的好坏了。

这就是商鞅的意图,他要的高效率的执行力,要的是令行禁止。无论是好的法律,还是不好的法律,只要政府颁布了,你就必须遵守,任何人都只有遵纪守法的义务,而没有点评法律的资格。

这里有一个小难题,需要展开来交流一下。商鞅难度不担心,民众造反吗?因为你事先并没有说,不允许唱赞歌。我没有法律,你凭什么放逐我?你不是以法治国吗?

为什么商鞅明白这个道理?他却一意孤行呢,一定要惩罚唱赞歌的人呢。因为他还懂另外一个道理。

如果一个统治者真的做到了说一不二的诚信,国民会丧失对他的畏惧感。因为你的行为可以被准确的预测到,一旦管理者的行为是可确定的,可预测的。这就意味着手下对你的畏惧感会严重淡化。然后你会发现,当大家不再怕你之后,你的管理难度无形种增加了很多。

商鞅的这个行为,相当于给确定的法律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面纱,在规则之上安置一个任意性。是法家哲学的精髓,属于画龙点睛的手法。

看似随意,貌似任性的做法后面,隐藏了法家对于管理学深刻的领悟。怕比爱重要,如果诉诸感情,和诉诸恐惧,非得选择一个。韩非认为,不用犹豫,肯定选诉诸恐惧的方式。

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如果你在某个阶段追求工作效率,现实一定会告诉你,诉诸感情的方式确实太慢。如果你持续地适用诉诸感情的方式,关键时刻,那口气你估计顶不上去。我之前有一个员工,经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背后的道理其实在这里。他对你没有丝毫的畏惧,关键时刻他才敢掉链子,因为他不害怕后果。

有的人开会的时候对你拍桌子,有的员工开会的时候吃早餐,说几句不高兴,竟然敢把早餐直接摔地上,有的员工开会,竟然敢当着员工的面当众冲撞你。

像开会这样的关键时刻,员工出现这样的行为,背后最深层的原因就是没有敬畏。正是因为这样,法家才认为怕比爱重要得多。

如何做到呢?单纯的严刑峻法其实效果不大。因为民众会习惯这个温度,甚至把他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法律再严苛,你总是有规则,只要我规避掉,你就拿我没办法。时间长了,民众自然就没有畏惧感。

怎么做才能让民众产生畏惧感呢?方法很减掉,增加不确定性,在规则只是安置一个任意性。为什么不确定性会产生这么大的能量呢?

我们换一个角度,试想如果神真的有求必应,人们的宗教热情会更高,还是更低?很可能会更低,因为一旦有求必应,那么临时抱佛脚就够用了,神佛只用时灵时不灵,才能让人不断烧香、磕头、供奉。

这个现象直到今天依旧存在,凡是科学解释不了现象,都是迷信的重灾区,都会有大量的民众盲从。直到现在生辰八字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为大家搞不清楚婚姻的配方,到底什么样的配方才能带来幸福的婚姻。

既然不确定性有这么大的威力,皇帝自然会效仿。于是出现了很多天威难测的皇帝。据说嘉靖皇帝传出来的小纸条,只有严嵩才能明白什么意思,这还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儿子严世番,要不然谁都猜不透自己的心。嘉靖统治明朝多年靠的就是天威难测。

一旦不确定,臣子就会产生伴君如伴虎的恐惧感。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商鞅为什么一定要惩罚给新法唱赞歌的人。

背后是法家哲学的精髓,在规则之上安放一个X。有了X,就有了畏惧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为什么商鞅要惩罚唱赞歌的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