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调动民众的士气,商鞅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我们一件一件梳理
首先是化繁为简,把国家的事情简化为俩件。一件是耕地,一件是作战。为什么是这俩件事情呢?商鞅认为产生财富只有俩条路,要么就是自己生产,要么就是掠夺。其他事情一律禁止,或者弱化。禁止从事娱乐行业,不允许人们做生意,书也别读了,反正也产生不了价值。
秦民要想做秦国生存,只有俩条路,要么踏踏实实种地,要么凶悍地打仗。对于商鞅来说,目标越简单,考核越容易,国家效率越高。
即便是这样,也会出现问题。只有周围有经商发财的人,或者读书发财的人,人民就没办法安心种地,认命归认命,嫉妒心和怨气却消除不了。怎么办呢?
商鞅认为这是因为人口在流动。当民众从其他国家回来,眉飞色舞地跟你聊,其他国家挣钱如何轻松?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吃香喝辣,还能使唤丫鬟。民众很容易被这样的故事煽动起来,久而久之心就野了。不愿意继续从事耕地和打仗的事情。
商鞅做了第二件事情,统一价值观,禁止多元化。商鞅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愚民政策。首先是隔绝六国的信息。于是商鞅下令禁止人口流动,人口只要不流动了,眼界就会变窄,见识就会变浅,无知无识,只有这样才能国家唯一的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除了耕战之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工作。
这样的百姓,才是秦国需要的。通过禁止人口流动,达到统一价值观的目的。这种管理方法,在部分地区依旧存在。传销组织就禁止成员跟外界交流,通过窄化你的思维,让你眼里只有传销,只认准眼前的事情。
为什么要统一价值观?除了愚民的目的,还有一个原因。提高国家的运转效率。你觉得你三观正,我觉得我三观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分辨谁对谁错?一旦很难分辨,就会涉及到纠纷,甚至是诉讼。对于法家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他拖慢了富国强兵的速度。
有了这俩个基础,商鞅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它的激励体系。商鞅希望全国人民不读书,不娱乐,不经商,一门心思种地、打仗,这种反人性地操作,必须有足够甜的胡萝卜。新的爵位体系,就是一筐超甜的胡萝卜。
商鞅搞了一套20级的爵位体系,为什么是20级?因为太短,一眼望到头,太长,失去了攀登的动力,20级刚刚好。这套爵位体系,类似现在的职称体系。即便你是一名基层员工,可能一辈子在种地或者打仗,虽然你的职位没有提升,但是你的职称有提升。很多大学老师,一辈子奋斗的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职称,从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再到享受国务院津贴,最后到人民大会堂接受总书记的授勋。
商鞅给这套爵位体系做了很多配套的奖励。如果你得到爵位之后,可以分配相应的田宅,还能得到一名兼职仆人。如果你有能力做官,如果因公外出,不同的爵位还有不同的伙食标准。同时还有负面激励,如果你犯法了,你的爵位可以抵消部分惩罚。如果家人是奴隶,爵位也可以把家人解放出来。
在这根葫芦卜的刺激下,全国人民的士气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从此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秦国人民,一听打仗,个个兴奋地要死,就跟过年一样。
为什么秦国会出现坑杀40万的历史记录?就是因为这套激励体系,人头数量对于爵位等级。即便是白起不想坑杀,这40万的士兵也难逃一劫。一个人是挡不住这么多人想升官发财的欲望。
商鞅对于人性的理解非常到位,他不仅仅考虑到了物质激励,还充分考虑到了精神激励。伟大的商鞅认为,古往今来永恒不变的精神追求只有一个:面子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但无所芬华。项羽衣锦夜行的故事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商鞅是这么做的,有爵位的人有资格在墓地种一棵树,其他村民远远望去,就知道谁的爵位高。同时,规定不同爵位的人穿不同等级的衣服。对于陌生人来说,如何让他一眼就知道你 的身份地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穿着打扮。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同时,商鞅也弄了一套即时隆重的授爵仪式。如果相关负责人没有即时授爵,是会得到相关处罚的。
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商鞅把全国人民的士气都调动了起来。从此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最终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