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立身之本吗?

北宋年间发生过一件事情。政府悬赏重金捉拿江洋大盗,事成之后,奖励迟迟不到位。司马光认为,诚信是立国之本,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国不立。奖金一定要足额奉上,不能失信于人民。

于是,司马光开始搜罗各种证据,证明诚信是立国之本。他需要给皇帝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这个人就是魏文侯。司马光在他身上花了很多笔墨,甚至篡改了很多历史素材。目的只要一个,塑造一个诚信立国的英主。既然是英主,很多黑材料就没必要曝光了,既然是英主,关于诚信的素材,他进行了很多艺术加工。

所以,你可以在资治通鉴里面,看到一个人设完美的魏文侯。司马光很信奉这一套理论,在他看来,朝廷凡是说到的就一定要做到。这是儒家对诚信的看法,把诚信当作立国之本。

法家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韩非子把诚信当成权谋和手段。陈胜曾经对工友说,苟富贵,勿相忘。等到陈胜称王之后,曾经的工友找到陈胜,说起了很多往事,陈胜觉得没面子,竟然杀了他们。这是典型的法家看法,是否讲诚信?什么时候讲诚信?不一定,需要看具体的环境。

现代商业社会,也有类似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庞氏骗局。在集资的时候,承诺的高利息,在分红的时候一分都不少。等你尝到甜头,准备投入更多的信任,投入更多的钱,集资人就怀揣巨款不见了。

旁氏骗局,是法家思维,借壳还魂的典型案例。先借小信而成其大不信。小事讲诚信,大事就不一定了。这是法家对诚信的看法,把他当作权谋和手段

为什么法家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呢?因为有前车之鉴。苻坚身死国灭就是血淋淋的教训。经历肥水之战的苻坚,元气大伤,匆忙逃回京城。其中一个大将提出领兵外调,苻坚同意了。底下大臣说,这个时候人心涣散,你怎么能放虎归山呢?苻坚说,既然答应了,就要讲诚信。普通百姓尚且信守承诺,何况我贵为天子呢?

现在想想,苻坚简直是旧时代一片美丽的晚霞,美的让人心碎。

法家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随机应变。这就是法家思维。现代社会,很多人骨子里都是法家思维。我自己就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旁氏骗局。对于人心的认识过于肤浅,对于诚信的看法过于儒家。

司马光一向很反感法家这种事急从权,不讲诚信的做法。为了有助于现实政治,只好忽略历史原本的样子。但是司马光裁剪历史素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诚信是立身之本吗?如果是,这个观点是所有人信奉的共识吗?如果不是,面对跟你价值观不一样的人,你又如何自处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诚信是立身之本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