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皇帝治理国家。出于这个目标,魏文侯成为了第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司马光费尽心思,删除了很多对魏文侯不利的史料,目的只有一个,塑造一个完美的帝王形象。希望神宗能效仿魏文侯。
魏文侯有哪些领袖的禀赋呢?
首先是礼贤下士。这里的士指的是儒家知识分子。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在魏国得到了帝师的尊重。每次魏文侯遇到子夏,都会从马车下来,像学生一样,站在路边说一句,子夏,老师好。因此,魏文侯积累了尊重儒家知识分子的名声,人才开始涌向魏国,聚集在魏文侯身边,其中以李克和吴起最为出名。这俩个都是子夏的学生。
魏文侯通过礼贤下士,帮助魏国吸收了大量的人才,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成为战国初期率先崛起的国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名气的人才即便不能做事,也非常有价值,值得君王礼遇。关键是通过礼贤下士的方式,释放明确的政治信号,聚集天下英才。
其次,魏文侯非常讲诚信。《资治通鉴》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魏文侯正在喝酒,外面下着大雨,突然,文侯冲出去,说要去赴约,因为他答应了一个小官相约去打猎。现在也赶过去,亲自取消这场约会。这件事情非常可疑,以司马光的思辨能力,不难看出其中的疑点。但是为了讲道理,这个故事有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是不是魏文侯在表演?一点都不重要。司马光想告诉神宗,诚信是立国之本。恰好当时,发生了一件官府不守诚信的事情,这个故事在当时显得非常应景。
司马光是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对于诚信治国的理论深信不疑。如果从思辨角度来看,诚信是否可以立国?其实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坚持诚信,身死国灭的皇帝有很多,苻坚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
如果从法家角度,诚信不是立国之本,权谋才是。法家认为,在小事上讲诚信,大事上是否讲诚信?就不一定了。最典型的就是旁氏骗局。法家思想借助庞氏骗局这个壳,成功还魂。
旁氏骗局,首先先成小信,在集资时候承诺的高额利息,到了规定时期,一定足额奉上,一分都不少。等你尝到甜头,产生信任,投入更多的钱,集资人就怀揣巨款消失不见。我自己就经历过不少这样的骗局,前期通过小事建立信任,等你产生信任,继续投入金钱,这个人往往露出真面目。
司马光说的有道理,诚信是立国之本。但落实到实操层面,小信和大信的关系其实很难处理。比如说你答应了员工,完成目标了,年底分红多少。到了年底一算账,发现自己亏了,于是找各种理由不给钱。很多人在分钱的时候,尤其是分大钱的时候,往往都是法家嘴脸,因时而变。
很多开国皇帝,当初允诺的空头支票,最后都没有兑现。嘴上说诚信立国,做的却是法家的事。所以诚信立国,经常被后人质疑。反而是法家价值观大行其道。他们认为,小事讲诚信,大事要不要讲诚信,这得看情况
最后一点非常非常重要,魏文侯会用人。《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件事情,有一天魏文侯辨别了钟声里面的杂音,被他的老师批评。这个老师就是前文说的礼贤下士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老师要借题发挥呢?因为他认为君子应该不器。说白了,就是不做任何领域的专才,干啥啥不会。但是一定要会用人。
书里面首先赞扬魏文侯用人摆脱了德胜才的束缚。典型的例子就是吴起,吴起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为了目标不择手段。其中以杀妻求将的故事最为后世津津乐道。同时吴起还是一个很有野心,很好色的人。按照司马光的用人标准,肯定不会启用吴起,因为他是典型的才胜德的人。
在资治通鉴的开篇,用很多笔墨写智襄子 ,目的就是告诉后世,有才无德的人是没有好下场,注定会失败的。而吴起就是典型的有才无德之人。
司马光当然知道吴起的历史,为了彰显魏文侯是用人的伟大领袖,对于吴起很多不光彩的事情,资治通鉴里面并没有抒写。同样被司马光忽视的人,还有西门豹。这哥们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礼崩乐坏的年代,遵循礼制的人确实很难成事。像西门豹这样,完全不信鬼神,施行严刑峻法的法家人才,才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标签。
魏文侯在李克的影响下,积极摆脱血统用人,资历用人的束缚。开启了富国强兵的变法之路。
魏文侯重用李克,李克打破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枷锁。在魏国开启了以法治国的局面。在那个年代,治理国家,根据优先级别,分为任德、任察、任刑。在李克改革方案里面,完全看不到儒家温情脉脉的一面。一切惩罚都是实实在在的大砍大杀,甚至还要株连。历朝历代的株连罪,首开先河的就是魏国。
这不能怪李克,当时的社会结构已经改变了,人口流动性很大,魏国已经不是一个宗法社会了,整个国家有很多陌生人。儒家,任德的治国方针,是基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任德的方式可以维系国家的稳定。随着礼崩乐坏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们的羞耻感和荣誉感已经越来越淡漠了。大家看重的是真金白银的利益,惧怕的是真刀真枪的伤害。
同时,李克开始削弱贵族,取消世袭制度。你想建功立业,取得功名,必须拿出实打实的业绩。不看重资历,不看重血统,重用李克,在当时是革命性的突破。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强调用人?这不得不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对王安石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不会用人。他认为,别说新法有问题,就算新法没问题,用人用错了,新法也不可能执行成功。
司马光通过礼贤下士,诚信立国,擅于用人,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帝王形象。据说神宗皇帝看完之后,大为触动。按照现代眼光来看,一个伟大的领袖当然还有其他禀赋。或者说,不同阶段,需要解决不同问题,领袖的禀赋会因时而变,我们在学习资治通鉴的时候不能一味模仿,一概而论。成功之路,没有一定之规,只不过是魏文侯身上的禀赋容易效仿,司马光才会以他作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