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培养孩子思辨能力

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稍微大一点,宋真宗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成年之后,我们又接受了终身学习的概念。总之,阅读很重要。

我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很有发言权。毫无疑问,阅读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阅读拓宽人的眼界,阅读拉近了人跟大师的距离,阅读提升了人的思辨能力。

这是阅读,对人好的方面,阅读,对人也有不好的方面。很多人因为阅读,变得迂腐、认死理,甚至成为了书呆子。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没有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只有比较,才能发现矛盾,只有比较,才能判断优劣,只有比较,才能互相补充,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对于孩子来说,对于阅读才能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举个例子,赤壁赋是旷达还是鸡汤呢?赤壁赋有一句名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成语沧海一粟,就是出自这里。

这句话很长,如果简单翻译,那就是俩个字,怕死。如何不怕死呢?苏轼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适。

什么意思呢?清风明月是造物主给人最丰厚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只要懂得欣赏,那么再穷的人也会免于匮乏,虽然人生短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清风明月当中逍遥自在。

很多人据此证明,苏轼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如果你一定要问苏轼真是这样想的吗?

我觉得未必,在我看来,这只是他在短暂的自我放飞时刻的自欺欺人,以他的见识和思辨能力,怎么可能相信这样的心灵鸡汤?

如果孩子没有对比阅读的习惯,很容易认为,这篇作品代表了作者的观点。如果对比苏轼的《赤壁怀古》,尤其是仔细琢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你一定不会认为苏轼在黄州时期是豁达乐观的。毕竟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跌落到了人生谷底。豁达乐观只是人生失意的无奈之举。

对于苏轼这样的政治家来说,自我实现,建功立业,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

做了对比阅读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赤壁赋到底是旷达还是鸡汤?孩子就会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对比阅读里面,互相比较观点的优劣,在对比阅读里面,互为补充,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古人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确实如此,任何书籍,即便是经典书籍,也是一家之言,代表作者自己的立场。如果孩子,只接受一家之言,久而久之,就容易认死理,成为书呆子。

正如罗素所说,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阅读使人愚蠢。人变得愚蠢,就是受到了一些错误思想的引导,没有办法辨别真伪。

再举一个例子。天时地利人和有没有道理?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深入人心,我小时候从来没有质疑过这句话。当我看了《枪炮、病菌和钢铁》之后,我认为,从长期来说,人和不如地利。

就好比在一个班里,当每个同学都悬梁刺股拼上老命的时候,能够一锤定音的就只有天赋和运气了。

战国时期为什么不是魏国统一全国呢?而是后程发力的秦国呢?简单来说,就是秦国占据了地利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下这段历史,地理优势,是如何一步步占据主导的。

当别人还没有认真发力的时候,魏国在李克的领导下,率先变法,魏国率先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这个时候,地理格局这个先天因素的意义并不大。谁先发力,谁就能占据优势。

当竞争白热化,每个国家都开始发力之后,大家的打法很快就会趋同,一家的先进经验会迅速被别家复制。魏国变法的经验,很快就被商鞅复制到了秦国。很快,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迅速强大,最终灭掉了六国,一统天下。

再看此时此刻的魏文侯,就算一时占尽了人和、跑在了第一位,但终归会输给地利。

为什么孟子还坚定地认为,地利不如人和呢?因为把地利看成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很被儒家看不起,所以在中国没能发展起来。

如果孩子在学习孟子的这篇文章的同时,可以稍微地把视线移向国外,读一读孟德斯鸠的书,对比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孩子就会发现,其实地理决定论也很有道理。地理决定了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法律。

如果再耐心对比《枪炮、病菌和钢铁》的观点。关于天时地利人和?到底是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地利强于人和?我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思辨能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对比阅读,培养孩子思辨能力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