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变法看组织的演化

生活里有很多格言,乍听起来很在理,其实很荒唐,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北宋波澜壮阔的党争就是被一个巴掌拍响的。这个巴掌,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要变法呢?国库没钱。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北宋的人均GDP是历史上最高的时代。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繁华,连武大郎,都可以住二层小楼房。

为什么国库还会空虚呢?因为政府惊人的行政开支和国防开支。为什么行政开支大呢?因为宋真宗。宋真宗亲自撰写劝学篇,鼓励天下学子读书。从那个时候开始,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录取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大学扩张。大量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制度涌进北宋的行政体系。

另外一个庞大的开支就是国防。北宋的首都是汴京,在今天的河南开封。这个地方其实很不适合作为京城,因为没有山河险阻。再加上以北京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掌握在大辽手里。怎么办呢?赵匡胤俩兄弟想了一个特别费成本的办法,在京城驻扎大量的禁军。

种种开销叠加起来,结果就是:钱不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神宗和王安石开启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变法。为什么说是最著名的变法呢?实在是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了

在我看来其实有三个影响

1 明清的党争走上了一条你死我活的道路。宋朝的党争为什么会波澜壮阔?就是因为没有赶尽杀绝。与明清人头落地的党争相比,北宋的党争就是一场特别认真的过家家。这里稍微带你熟悉下这段历史。王安石开启变法,司马光赶出中央。神宗去世,人亡政息,新党被赶出中央。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主持朝政。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子承父志,继续变法。旧党失去保护伞,新党重新启用。接下来的事情更诡异,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新党又被赶出朝廷。

明清俩朝充分吸取了北宋过家家的党争,为了避免遭到清算,干脆杀光算了。明朝的蓝玉案、胡惟庸案,基本上都是施行屠杀政策,根本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清朝的文字狱更是吓人,如果苏轼生活在清朝,估计已经被砍头十次了。

2 大政府主义走上历史舞台。王安石为了充盈国库,学习桑弘羊的做法。盐铁专卖,国家控制,坚决不允许私人染指。到了后来,这个做法开始演变。凡是利润高的行业,都由国家控制,不对私人开放,严禁民营资本涉足。最好的生意,最好的肥肉,必须控制在国家手里。近代以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政府对利润丰厚的行业,控制力度一直在加强。万科的国有化,就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

3 组织结构趋向专制化。我们回顾下王安石的变法。在新法实行的这些年里,地方官既有拒不配合的,也有阳奉阴违的,更不缺冷嘲热讽,找一切机会让执政党不痛快,眼巴巴地等着他们失败倒台。

执政的人其实不舒服,因为他们的政策想推行下去,必须得到地方官的全力配合,但地方官里满是被自己赶出去的反对派,谁会真心配合呢?

所以在王安石后期,专制的味道越来越浓。明清俩代的统治者,更是吸取了王安石变法的教训。为了防止类似宋代的事情发生,组织内部越来越专制。

再加上地缘政治的格局,很大程度强化了专制、集权和大一统的组织。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组织内部会倾向于三个统一。一个是领土统一,没有领土统一,各自为政是不可能面对游民民族的军事压力的。一个是权力统一。这个也好理解,如果你分权,在战争年代是特别危险的事情。典型的反例就是甲午战争。当威海卫守台清军与敌军进行殊死搏斗时,烟台以东尚有清军三十余营,但由于不归李鸿章调遣,无一营一哨前往救援。

在领土大一统,权力大一统的基础上面,很自然就会形成最后一个大一统,思想大一统。至此,组织结构正式演变为专制制度,成为铁板一块,滴水不漏的制度。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让后世统治者开始反思,在这个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大舞台,我应该怎么选择?以军事实力为基础,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大帝国,不断强化组织的专制程度,权力不断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大家不要吵来吵去,都给我闭嘴,定于一尊,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换一个角度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要办一桩必须动员社会全员的大事,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做一件大事,定于一尊,是历史的必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从王安石变法看组织的演化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