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说,得屌丝者得天下。我觉得很有道理,无论是股市,还是线下门店,大部分都是散户。
通过资本并购等手段,把散户连接在一起,提高行业集中度,然后再利用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占领客户心智,进而降低获客成本,最终提高利润率。从底层逻辑来分析,这个商业模式是完全可以跑通的。
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来做这个事?做这个事情的使命是什么?做这个事情的态度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决定了事情的成败
举几个例子辅助大家理解一下。印度的廉价酒店品牌OYO入驻中国之后,干了一件疯狂的事情。2年时间,整合并购了接近2万家单体酒店。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加盟门槛低,同时给酒店收入保底的承诺,但条件是OYO要拥有对加盟酒店的定价控制权。同行们一度把它成为酒店行业的拼多多。
后来OYO在中国溃败,疫情限制了出游人数当然是主要原因,OYO整合的单体酒店稂莠不齐也是原因之一。虽然品牌效应、规模效应降低了获客成本,但是不一致的服务、不一致的环境、不一样的配置,大大降低了客户体验。客户选择OYO是一个猜盲盒的过程。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降低了客户二次复购的可能性。
双减之前,教育行业,也出现过类似的玩家。从之前的安博教育,到后来的朴新教育。俩着都敏锐地意识到,散乱的教培市场,如果整合在一起,一定可以形成品牌效应。朴新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仅仅4年时间,它就完成了从创业到上市的过程。创造了教培机构上市用时最短的神话。
没有中国小散乱的市场,没有中国的苦逼的散户们,一定没有狂奔上升的朴新,也没有OYO俩年2万家单体酒店的疯狂。
基于小散乱的市场,加上投资并购的方式,这个商业模式完全可以跑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一致,服务的标准一致,客户体验一致。
创始人的初心是什么?以创始人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创始人做事情的态度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世界级难题。
比如说企业文化,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统一行为。企业文化其实非常容易被稀释,并购越多,水分越多,整合越多,泡沫越多。当企业文化被大量的散户稀释之后,员工统一的行为就没有了,溃败也就开始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随着双减落地,学科机构面临转型。大家转型的方向都是做素质教育。原先素质教育就是散户市场,现在又增加了这么多的学科机构。整个市场目前一片红海,处于泡沫阶段。如何把素质教育机构连接在一起,同时又能保证品牌质量呢,防止企业文化过渡稀释呢?
如果仅仅是投资并购,使用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定价,而不去思考如何保证统一的品质,统一的服务,统一的体验感。溃败是早晚的事情。
或许综合体的思路值得借鉴,既接近了散户连接的问题,又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还能防止企业文化被稀释,最后还能使用统一的品牌,降低获客成本。
最大限度发挥品牌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就跟北京朝阳大悦城一样。你去朝阳大悦城消费,并不是为了某个品牌去的。而是冲着大悦城的品牌去的。
当然朝阳大悦城做了很多品宣活动,从哆啦A梦展、网红IP展、到吾皇驾到的大懒猫主题展览,它一直在挖空心思策划各种创意展览。事实证明,这个思路非常棒,到了2019年,朝阳大悦城销售额已经超过45亿。而2012年第一次举办哆啦A梦展览的时候不到14亿。
7年时间,创造的的业绩神话,靠的是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形成的雪球效应。
同样创造业绩神话的还有文和友。文和友就是餐饮行业的综合体,连接散户,同时又确保了交付质量,最神奇的是,它还创造了震撼心灵的体验感,成为网红必打卡点。
也许素质教育综合体,也能沿着这个方向突破。拥抱散户、整合散户、改造散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