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掌握家庭治疗的胜任力》的权力部分。里面提到:平等的关系,有很多好处,让人体会到更大的幸福感和更高的婚姻满意度,而在不平等的关系,为了体验到情感的亲密,处于次要地位的人,其自我价值必须先被处于主导地位的人认可,而这种追求认可的斗争本身已经践踏了对亲密的邀约。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其伴侣面前坦露脆弱时的安全感影响了婚姻满意度和情感技能。而非平等的关系阻碍了亲密,因为无论是主导方还是被动方都没有处于足够安全的位置,允许自己在情感上坦露脆弱。Gottman发现男人接受影响的能力是预测离婚最好的单一因素,具有这种动力的婚姻80%会以离婚告终。男人受到女性伴侣影响的能力必须包括情感的协调,即有意识地关注伴侣的情感和恰如其分做出回应的能力。这种协调创造了信任感。
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让我印象深刻:认可、脆弱和被别人影响的能力。
认可
自我价值依赖别人认可的人,就是把自己放在了更低的位置上,与别人的关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不管这个别人是父母、丈夫或妻子、同事或领导、老师,甚至孩子。而基于别人认可的关系,是不可能真正亲密或者亲近的,因为努力追求认可的斗争本身就已经违背了亲密的要义。由此联想到了《激情婚姻》里面的两种亲密:自我认可式亲密和他人认可式亲密,其实他人认可式的亲密,并不是真正的亲密,而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把自我价值的评判权交给了别人。
脆弱
在伴侣面前可以坦露脆弱,并且觉得安全,这直接影响了婚姻的满意度。而不平等的关系,不管是主导方还是被动方他们都处在不安全的位置上,无法坦露各自的脆弱。
主导方无法坦露自己的脆弱很好理解,因为他是高高在上的,如果展现出来脆弱和易受伤害的部分,这似乎就无法保持权威者的身份了,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人,可能不会被下属膜拜了;而处在位置更低的被动方坦露脆弱也不安全,因为主导方可能对此不认可,当然,如果被动方坦露的脆弱可以用来彰显主导方的优势,比如,主导方可以借机展现自己的大度、能干、包容和强大,从而在对比之下,主导方的形象更加光辉和伟大了。这样一来,想让主导方在被动方这里坦露脆弱,就是更不可能了。
提到脆弱,又想到了布朗·布琳的演讲《脆弱的力量》,还想到了塔勒布的书《反脆弱》。看似是完全相反的视角,其实本质上是相通的。《反脆弱》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像人们乍看上去的那样,就是反对脆弱,或者跟脆弱对抗。恰恰相反,其实是允许小的脆弱随机出现,然后在这些小的脆弱冲击之下,慢慢获得了某种成长或者免疫,最后就可以接受更大程度的冲击,这才是反脆弱,从不确定的冲击中受益而不是被击垮。
其实关系也是一样,特别是长期的关系,其实是不可能没有波澜和冲击的,都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或者碰撞,如果没有从这些小的冲击中,去发现和坦露脆弱,去看到内在真正的渴望和需求,去寻找更好的照顾自己和关系的做法,经过常年的累积,可能最后一根稻草就压垮了自己或者关系。而反脆弱,就是平时从小的冲突和矛盾中,获得了对自己、对他人的更深了解,以及更多的成长,等到生活中真的遭遇了巨大冲击时,最后非但被冲击压垮,反而因为这种冲击而获得成长并深化了关系。
被别人影响的能力
被别人影响自己的能力,这种被动的表达方式,似乎总是暗示了不得已而为之。换成主动的表达方式,就是允许自己接受别人带来的影响。男人在婚姻中接受女人影响的能力,是最佳预测离婚的单个因素。男人这方面的能力比较低的话,这类婚姻80%都会以离婚而告终。
所谓受别人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受到外在冲击后,是否会因此做出某种反应或者调整,这和反脆弱的运作是类似的。男人可能认为,从性别上来说,男性就应该是更强大的,坚不可摧的,不能轻易被别人撼动的,即使内心被干扰了也要装作毫不在乎或者干脆睡一觉就完全忘掉。就像是钢铁铸就的一样,其实这和机器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有机体跟机器相比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在受到冲击和影响之后能够有自我调整、复原乃至变得比之前更强大的能力。
关于接受别人的影响,从层级上来看,有三种情况:
一是别人处在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上。受不受别人影响也有四可能:一种可能是自己迫于压力而不得不服从,这就是被动被迫地受影响;第二种可能是本能地反抗这种高高在上的权威,不管别人说了什么都反对,表面上是做出了不受别人影响的激烈回应,实质上已经很深地被别人影响了;第三种可能是经过全面的考量,平静地拒绝受别人的影响,即使带来了其他后果,也心平气和地接受;第四种可能是经过自己的周全考虑,觉得受别人影响也不至于危及到自己的身份,愿意主动接受影响。
二是当别人处在比自己更低的位置上。第一种可能是不受别人影响,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这种拒绝可以彰显自己高高在上、拥有权力,受别人影响就是等于自我贬低、没有能力、没有权威等等;第二种可能是接受别人的影响,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别人的影响的确是有可取之处,别人的影响可以打破自己的局限之处等等。
三是当别人和自己处在相同的位置上。第一种可能是接受别人的影响,因为不存在上下级的等级差别,这是更有可能出于自动自发;第二种可能是不接受别人的影响,因为没有等级差异,这个选择也还是相对自由的,即使拒绝也不会带来什么后果。
这样来看的话,受不受别人影响,是与关系中的等级相关,在平等的关系里,接受影响和不接受影响,都是相对自由的,不会是极化的;而在不平等的关系里,接受或者拒绝别人的影响才会出现极化。
在上述三种处境之下,能够主动做出选择且不会失去自己的人,就是有反脆弱性的人,就是无需别人认可也有稳定自我价值感的人。
Maryann朱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