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也说活着

一位文友说,十年前她淘的《活着》,读读停停,时断时续,至今仍未读到头。她补充说,不是书写得不好,是她没有勇气冲破书中的悲凉,灰暗与无奈。据说在拍《活着》电影版之前,张艺谋还是有些迟疑,他问了余华一个很犀利的问题:“《活着》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而且一悲到底,观众(读者)能接受吗?”余华沉吟片刻,说:“我也不知道。”有人说,余华把快乐留给了自己,把痛苦留给了读者。看样子,不是没有道理。

生活如戏,给与我们各种无常的“扎心”。《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青天厚地如此,混沌众生着实不易,活着对某些人来说真的很痛很痛。戏里戏外皆是戏,不觉走到戏里去。

十年前,我最迷叶嘉莹和范曾,尤其是前者,她从民国款款走来,是我最景仰的女先生,被誉为穿裙子的“国士”。后来与书法结缘,市里三八搞书画展,我用“伊体”隶书写了作品:“若有诗书藏于胸,岁月从不败美人。”落款:谨以拙笔献给我心中的叶嘉莹先生。最先听叶先生讲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现在我手中有她的《迦陵讲赋》,记录片《掬水月在手》看过三、四遍,网上她的讲座、吟诵只要能搜到,就不放过。2020年《感动中国》组委会在给予叶嘉莹的颁奖辞中写道:“……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她用李商隐的诗“逢凶化吉”,她的一生比《活着》更真实更可触摸。

大家都熟悉《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逢着小区那位七十多的干瘦矮小的环卫老人整理从垃圾箱里掏出粘糊糊、脏兮兮的废品,我就绕着走,不是嫌弃她,而是不忍心从她身边堂而皇之地经过。她裹着宽大的油腻腻的围褂,手上戴着捡来的五个指头不全的手套,趴在垃圾桶上,我一身整洁一身刮净去上班,掏心掏肺地负罪感!而且每晚10点多,她还要再来各楼区的垃圾箱专门拾荒。自从第一次发现后,我再也没有卖过家里的纸盒酒瓶啥的,很多时候都是端下去放垃圾箱旁,有时看她在楼下搞卫生直接送她车上,少数时候碰巧她在楼寓内劳动,就让她自己捎下去。我不敢表白我的善良,仅仅是作为人,作为一个不同于而不是高于动物的人,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已。老人家对生活对命运的不屈砥砺着我,我也感谢老人家能接受我的这点行为,我把这些都化为营养,润泽茁壮自己处在浮华世界里的这颗“玻璃心”,让它永葆柔软,有温度并且勇敢。

都说戏子无情,生活不比戏子更无情更冷酷?而有些人比生活更甚。生活中抱团取暖锦上添花者少,一起下石见风使舵者多,即使是你曾引过路、助力过、馈赠过的人,这正是罗纳德·赫顿在《巫师:一部恐惧史》中所要表达的“猎巫现象”。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误解,或压制不同亚文化的趋势,是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它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活跃的话题,而且很可能正在热化。共同打击弹压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趁机泄愤,每个人都可以投去不屑的眼光,每个人都可以揣着明白当糊涂,却谁都不必承担道德或是法律的责任,还能获得集体快感。这比网络暴力更胜一筹。如此情形,人不比动物更懂得收敛和包容。从精神分析理论大师弗洛伊德和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地分析来看,这恰恰是人性的黑暗。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孟子曰“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诗无达诂,我理解这里的“劳”,可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泛指形形色色的遭遇和磨难,精神的,肉体的。

有个艺术上的朋友,移民美国的,她对我偶尔发圈的某些或某个月份的内容好像很关注,确切说叫敏感。她猛不冷丁的敲窗或莫名其妙的留言,让我很懵。我从不对别人的隐私感兴趣,又不知如何是好,就试着模棱两可地简短回她。慢慢地,我猜到她一定是受过什么刺激。每个人都有不可触碰的禁区,我也不例外。

某晚有感,我臭拽了几句,刚贴墙上,她突地又冒出来了。“您墙上的文,可有所指?”吓死宝宝了!要知道国语之美真是爱死个人,其中的成语更是凝炼叫绝。比如感同身受,舍身处地等。于是,我摸着自己的情绪脉象,码了下面的字样:“我的三重境界送你——在丛生的荆棘上,向着太阳开出最美的花朵;修成佛,拈花微笑,笑给自己看,笑给世界看;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承蒙大块载我以形,我就要站成一棵树,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有日月星辰在,我就要生长,我就要活着。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直叹滔滔人生潮,我自沧海一声笑!

-END-

作者简介

惠含,原名王桂花,号无斋、无斋主人,山东人。半卷闲书一壶茶,滋兰种草弄九花。向从前慢出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活着》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