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根底下挤摞摞

在童年的记忆里,每到十冬腊月天,墙根底下挤摞摞,围在炕边吃窝窝,是最为充满暖意的生活。

说来也怪,那时候的冬天,天冷得出奇。早晨醒来,屋檐上常常是挂满一串串的冰凌,连屋角的水缸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北风呼呼地刮着,透过棉衣的缝隙钻进来,就像尖刀刺的那么疼。即便头戴着棉帽子,手戴着棉暖把,还是免不了把耳朵冻红了,手指冻肿了。

冬天最怕阴天,最盼晴天。阴雨天里,愁云密布,冷气飕飕,村里的人们都躲在家里不出门,躲在被窝里不出来。盼啊盼,盼到满天云彩都散了,天空变得蓝蓝的,亮得刺眼的太阳当空照着,暖暖的,人们便都一下子冒出来了,走出屋门院落,来到大街小巷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站着蹲着闲聊,享受这份阳光之下的暖意。

村里的孩子们呢,当时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和手机,作业任务也没有,无事可做,就跑出来凑在一块儿晒太阳。女孩子们玩跳绳、丢沙包,男孩子玩磕泥钱或者攒琉琉烦了,就一块儿玩挤摞摞。挤摞摞这游戏最为简单:不用玩具,不用技术,不分输赢,只要肯卖力气就行。孩子们都穿着棉袄棉裤和棉鞋,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关键是玩挤摞摞暖身体,玩一会儿身上就热乎了,再玩玩就浑身汗涔涔了。

挤摞摞要选一堵高大厚实的土墙(砖墙是不可以的,容易碰破头或者划破衣服),最好有个拐角处。一人站在拐角处的墙根底下,做好被“挤”的准备。其他人依次靠过来,靠过来,都袖着手,歪着身子,用力朝一个方向挤过去。靠墙角的第一个人被挤出来,或者被挤趴下,滚出来,就站起身子,拍拍身上的尘土,自行跑到队伍后面,继续往前挤,靠墙角的那个人又被挤出来,也跑到队伍的后面……如此循环,周而复始。这是普通的玩法,也有新花样,那就是当墙头没有拐角处的时候,大家都擦着墙根从两边向中间挤,把中间的人挤出来,再跑到两边去。

挤摞摞的场面是相当热闹的。参与挤的人瞪着眼,咬着牙,脑门儿青筋暴出,嘴里齐喊着“嗨哟,嗨哟”,几乎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被挤的人呲牙咧嘴,嗷嗷直叫,有时候不慎摔倒,好几个人一齐压上来,“挤摞摞”变成了“压摞摞”,被压的人觉得疼了就破口大骂起来。有时候,被挤的人也耍坏,趁人不注意猛地一撤身,那些人便齐刷刷地摔倒在地,弄得连滚带爬或者四脚朝天。于是,被挤的人又招来一顿埋怨和指责,他却捂着嘴偷偷地乐。还有一些男孩子或者女孩子,他们可能怕挤疼了,站在旁边不参与,而是看热闹,手舞足蹈地喊号子鼓劲儿:“一二一,挤呀挤,挤得小小放屁屁……”整个胡同里荡漾着欢快的笑声。

晌午或者傍晚时分,各家的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不久饭做好了,妇女便出来催孩子们回家吃饭。最初,看到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当娘的是不会前去阻止的。可是,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摔倒了起不来,脸皮蹭出了血,或者新棉衣满是尘土,还被挤破露出了白棉花,便按耐不住性子,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揪住孩子衣服,大骂着领回家去。其他人一看这个,心里有些害怕,也感觉没有了兴致,只好乖乖地跟着娘回家吃饭去了。

因为挤摞摞太卖力气,又玩了差不多整整半天,于是饥肠辘辘,所以看见热气腾腾的窝头,孩子们便狼吞虎咽起来。能吃不能干,还给添麻烦,又免不了爹娘的一顿数落。骂几句就骂吧,不疼又不痒,活动活动,只要快乐就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墙根底下挤摞摞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