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故居的畅想

三毛故居的畅想
文/王明学
抗疫缓解了,漫步在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老街,空旷的景致,把许多往日的情景送到眼前。
黄桷垭老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年间,曾是背夫马帮歇息之地、官府兵营驿站驻地,随着重庆开埠,逐渐发展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繁华街市。如今修缮后的老街,串联千年历史文化,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为了享受古今文化的灿烂文明,文友们相邀多次去了黄桷垭老街,这里我们感受反清复明将领张京的英雄气概,亲历云南钱王的“天顺祥”之崛起和兴盛,见证“重庆五老”之一李奎安在政界文坛杰出贡献,目睹“孔二小姐”“孔香苑”的放逸浮华……一幢楼房一副景致的新奇印象浸入脑海——-真个是千年黄桷垭,一道通古今。
从南山路方向进街,向黄葛古道方向漫步,踩着古色坚实的地面,到的第13个主要景点叫三毛故居。它处于黄桷垭老街之侧,文峰塔高坡繁茂植被的怀抱之中,是从黄桷垭老街和黄葛古道联结处伸出的现代悬空廊道的终点。走进修缮后的三毛故居,宽敞的正厅里,成人三毛的随意洒脱飘逸的白色雕塑像面对着进门的游客。塑像左边两间房,一间是三毛的画室,摆着画桌、画具、纸张。另一间是三毛的书房,靠墙壁的书架上摆着不少书,细细地看,三毛的成名著作,大多数有。塑像右边的两间房,一间悬着一排排飘逸的塑料条型板块,每板块上书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时髦经典语句,像人飘逸的思绪在空中飞舞。另一间里房摆着大电视机,不断地播放着现实的新闻和相关三毛的信息。站在三毛故居前,视野开阔,左边坡顶白色文峰塔高耸入云,左下方一个造型独特的盖紫黄色茅草的亭阁屹立沟边;离大门不远处,一个长方形的全玻璃钢透明的游泳池让人刮目相看;故居右边坡顶千年道观老君,站在坡顶重庆风光尽收眼底;故居正面穿过树隙和叶片尖,望见长江边上南滨路的喜来登金黄色双尖大楼。
由于三毛是著名作家的缘故,我们这些业余文学爱好者,对此景点特别倾心,每一次在此处停留时间最长,观看得特别细致。不管是那批文友,南岸区作协的、重庆铁路的、黄桷垭文学社的……走到此处,就好像和久别的亲人见面一样,有永不褪色的新鲜感,有用不完的好奇心,有特别敏捷的感知和感觉;有的抄写,有的照相,有的近距离看后,又到远处或伸长脖子或扭动身体调整视觉角度再看;对个别浏览者的喧哗还招呼小声点。通过和文友在游览中或者浏览后的多次交流,有关三毛的人文趣事、民间传说及网上资料,逐渐地融会贯通起,于是眼前出现了一个高雅、资深、富有创造力的东方女性的丰满形象:三毛这个出生在黄桷垭的奇女子,给历史悠久的黄桷垭老街增添了一笔浓重的优秀文化色彩,在盛世的今天绽放出平静而动人的光彩。
三毛名陈懋平,又名陈平。她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出生在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据陈平家谱《陈氏永春堂宗谱》记载陈平祖上早期从河南迁往浙江。父陈嗣庆是成功的律师,母缪进兰,陈平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陈田心与二个弟弟陈圣、陈杰。姐姐陈田心比三毛大3岁。
“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于是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仅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陈平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感觉幽默风趣,波澜起伏,笑声不断,后遂开始写作就以崇拜的“三毛”为笔名。三毛的幼年喜爱荡秋千、看宰羊、戏水缸、逛坟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跟着父母搬到南京,再迁到台北。陈平在台北入读中正国民小学,1954年考入台湾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学。
三毛从小就喜欢读书,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三毛在相册、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础。并跟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55年陈平初二的时候,数学常得零分。至第二学期陈平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小考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为了不要留级,陈平把题目背下来,小考一连考了六个一百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她作弊。陈平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于是数学老师把高于所学难度的题目叫陈平作答,结果肯定不好,老师当着全班的同学用毛笔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并用语言羞辱陈平。在第二天上学前系鞋带时陈平想到此事晕倒了,此后更是频频晕倒,于是经常逃学到公墓看小说,最后终于休学。1956年一度复学,仍经常逃学到图书馆看书,后正式退学。刚休学时,陈平被父母转进台北美国学校,被送去学插花、钢琴、国画,和名家黄君璧习山水,向邵幼轩习花鸟。她喜欢看书,她父亲就教她背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读英文小说等。陈平关在家中的一段时间,见姐姐陈田心的朋友陈骕随顾福生学画油画,非常羡慕,于是也随顾福生习画。顾福生感觉到陈平的文学天赋,鼓励她在文学领域发展,除了引介《笔汇》与《现代文学》杂志,并将波特莱尔、左拉、卡缪、陈映真等作家的作品介绍给陈平,1962年12月,署名陈平的文章《惑》经顾福生推荐在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第十五期发表,给陈平带来极大的鼓励。白先勇后来回忆《惑》是一则人鬼恋的故事,的确很奇特,处处透出著者不凡的感觉和感知。陈平很仰慕白先勇的同学陈秀美,顾福生亦介绍陈秀美作陈平的朋友。陈秀美觉得当时的三毛很自恋。就以三毛为原型,写了一篇小说《乔琪》。1964年陈秀美鼓励陈平去向文化学院董事长张其昀请求入学文化学院作没有学籍的选读生,结果获张其昀特许,成该院哲学系当选读生,没有高中学历的陈平成绩优异。陈平曾对自己当时的作品《雨季不再来》一书作出以下的评论:“著《雨季不再来》时,还是一个水仙自恋的我。我过去的东西都是自恋的。如果一个人永远自恋那就完了……很多人可以看到我过去是怎样的一个病态女孩。”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对三毛的印象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拔俗的、谈吐超现实的、奇怪的女孩,像一个谜。”
成人的三毛是怎样形象?演员林青霞说: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她年轻、坚强而又孤独,对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说:“我的女儿三毛,她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
三毛的人生中,在情感上和婚姻上经历曲折,受到过极大打击。或许就因如此,加上她独特的个性,促使她在文学上取得显著的成功。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1972年她再度远走西班牙。与六年前遇到的西班牙人荷西·马利安·葛罗重逢。当时她作为背景描写自己异国婚姻的作品与当时副刊上其他文章截然不同,吸引大批读者。此时三毛的作品已超越以往自恋的纯文学风格,虽然只是描写生活的散文,但显得乐观开朗又有趣。此后她充满异国风情的作品源源不断在《联合报副刊》刊出,后集结出版。三毛一生的经典作品有《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雨季不再来》《我的宝贝》《滚滚红尘》等23部。这一系列的作品很受世界华人社群读者欢迎,历久不衰。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严浩导演,林青霞、秦汉、张曼玉合演,汤臣电影公司出品。1990年12月15日,三毛盛装出席第二十七届金马奖颁奖典礼,《滚滚红尘》获十二项提名,夺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八个奖项。三毛角逐最佳编剧奖,结果未获奖。1991年1月4日,终年48岁的三毛逝世。
2018年10月,三毛的大姐陈心田、弟弟陈杰、弟媳陈素珍、外甥黄齐芸,以及三毛生前闺蜜、台湾艺术家薛幼春,三毛的挚友、著名人像摄影师肖全,重返70多年前三毛及家人在黄桷垭老街居住的老屋。在故居,大姐陈心田饱含热泪的回忆起儿时的点点滴滴,还收集了几块三毛故居的基石留做纪念。更是用重庆话与乡亲们亲切交流、握手拥抱、合影留念。
在参观三毛故居中,有一个场景文友们特别关注,就是从黄桷垭老街拐弯往三毛故居走去的途中,在不宽的巷道左墙壁上,悬挂三毛故居条匾,告诉人们三毛故居到了。此旁一块长方型浅红色木质条幅里显出醒目的白字,文友们每次经过时,都见许多人争着在条匾和条幅旁边照相。待人稍微少些时,我们上前仔细看去,哦,条幅的字,果然非同凡响。条幅里有四条文字,从右读去,第一条:今日的事情,尽心,尽意,尽力去做,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高高兴兴地上床聒睡。第二条:岁月极美,在于它自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第三条: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第四条: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去流浪。对四条幅文友们感触多,议论多,感想多。大家以为,不管条幅是否三毛文学作品中的精典语句,或者出自哪个名人大家的警世箴言,总之对我们认识自然、社会、世界、人生都有启迪光亮和照亮未来的作用,尤其是我们这些爱好文学的基层作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三毛故居的畅想
分享到: 更多 (0)